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在校园中的应用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设计在校园中的应用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设计在校园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学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不仅需要促进师生交流学习,还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责任。因此,如何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能满足师生审美品位和精神需求,又能促进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得以健康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从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必要性和影响入手,进而对学校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加以仔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不能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环境,促进学校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校校园环境景观加以规划和设计,也就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一、校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

良好的校园环境设计会对校园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彰显。例如,北京大学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不仅使其成为判断学校品质和历史文化的最直观的途径,还使其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成千上万的旅客在校园漫步参观的同时,也在无形为校园形象做了最生动的宣传。

(二)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学校生活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教育目标,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新时代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要能给学生带去轻松愉悦的舒适感,还要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习交流等方面,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未来职业规划,使其能在人才竞争中抢的先机,帮助其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心理教育健康的正常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功的校园设计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为师生塑造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和交流。

二、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

成功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首先,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学校校园所处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环境,如地势、植被、湖泊、气候等,这些都是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环境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只有结合学校校园所处区域的自然特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地理特点的环境设计。其次,还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城市空间。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所处区域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同时又因不同的经济、人文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级别划分。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只有充分考虑到校园所处地区的城市空间构成、地理特征、交通环境等因素,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实际建设要求的环境设计。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和城市地域文化。前者是学校校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校规校纪校训,出现的杰出人才,以及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等;后者是指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城市建筑、园林遗址等。人文因素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的反映,它们都可以作为保留和开发的元素,最大化地应用到校园环境设计过程中。

(三)可持续发展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学校校园建设也提出了科学健康合理发展的要求。作为展示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的长久发展。

三、校园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生态性校园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传播和展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校园必然会反映到这一趋势,因此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的校园也就成为许多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主题。从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区别,绿色生态校园一般可分为:原生态性校园和景观化校园两种。原生态性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的绿化面积较为广阔,天然植物较多,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其原来的地理地貌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人为设计对原有生态系统和地理区域的破坏。这样的环境设计因校园天然生物保存比较完整,有氧性高。景观化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缺乏绿化资源或者基本没有绿化,为了适应时代和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只能引进绿化资源进行种植,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保留的原环境因素较少,人工设计手法较多,设计风格和植物配置更加美观合理,整体设计效果工整,审美性较高。原生态性和景观化校园虽然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不同,但二者都是在利用原校园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园林美学、环境学、植物学、规划学等知识,使学校校园的生态环境和师生的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进而保障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地域人文性校园

地域人文性校园是指设计者在对校园环境设计时,侧重发掘校园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文地理,并将应用到设计过程。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因素包括校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以及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既是进行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学校校园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建设人文性校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校园建筑的设计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扩展,为了能适应校园建设的发展速度,不少新兴科技也被引用到校园建筑设计之中,一方面,新科技大大缩短了校园建设的工期,另一方面模式单一的形式也造成了校园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园建筑不仅是学校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因此,在校园建筑建造时注入人文精神也就成为校园环境设计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增强校园建筑的审美品位。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校园建筑可以用来识别和注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审美品位和思维方式。例如,厦门学校的校园建筑,秉承了传统闽南宗祠的建筑风格,向上翘起的屋脊和檐口与校园所处的山海环境相得益彰,既体现了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又对“百年树人、代代相传、兴家报国”的闽南儒家文化进了良好的传承发扬,可谓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成功之作。其次,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学校校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展示先进社会理念和学习交流的场所。设计师在对校园景观规划时,既需要紧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还需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抛弃一些已经不适合时代节奏的风俗和规矩。例如,湖南学校校园的无院墙设计,在不破坏学校校园本身良好的绿化状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校园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区域空间的开放,使在校学生既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氛围,又能增加积极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辐射面,促进了师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学习,体现了新时期校园建设的创新思想和交流学习的愿望。2.校园雕塑的设计校园雕塑是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既要服从校园环境人文设计的整体性,又要与校园贴合校园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体现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成功的校园雕塑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校校园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厦门大学的《跨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群雕设计。设计者利用厦门学校校园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学校校园周围的自然植被作为雕塑作品的背景,雕塑与环境相互呼应、融合;而开放式的空间形式,则使观众可以直接接触作品、产生互动,进而营造出亲和、宁静的氛围。这一雕塑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让学生通过雕塑作品与校园文化产生了互动,发生了情感共鸣,体现了时代精神。3.知识研究性校园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除要满足绿色、生态、环保等必要因素外,其自身的知识研究性也是不能忽视的。由于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校园还为综合类学校,因此对知识研究性校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但这并不影响知识性校园的建设,由于此类校园都是在地域性和人文性校园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并且学校教育本身侧重传播知识的特点,使其能与前两类校园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并随着社会和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不断发展,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研究特点。

四、结语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不仅要为师生交流学习的创造一个和谐的园林环境,还要促进学校教育观念和人文历史的传播和发展,这就使校园的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成功的校园环境建设,既是一所学校得以科学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园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得以沉淀、延续和传承的基础。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都将导致未来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将不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更多新时代的元素和创新精神,有关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的研究和探讨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38-3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4]范利飞.学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80-9382.

[5]薛岚,郝东升.学校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58-59.

[6]张凯莉,周曦.学校校园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J].风景园林,2006(3):80-83.

[7]谢嘉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景观文化设计浅议[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77-80.

作者:张宇恒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