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升级转型中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引言:
近些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高校办学推入了到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新常态下要有新思维,高校办学必须做出快速反应。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不同类型和批次的高校中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不能较好地对接日趋精细分工的市场需求,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人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缺口。因此,面对环境设计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新需求,人才培养能否对接市场、顺应市场则成为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需求突破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的优秀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环境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和迫切需要。
1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模式中存的主要问题
依伴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市场引入到高校教育并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数量已经达到六百余所,涵盖艺术、师范、理工、科技等不同类别和批次,从独立学院到普通高校乃至985、211,这些不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建设与教学大都具有较强同质性,其人才培养与当前市场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不相适应,院校的培养规格和本行业的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对接等多种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规划较为混乱,人才培养理念不清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艺术、技术、工程等相关知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践行致力于解决、协调空间环境与人之间的审美及功能关系,空间场所范围较广。因此,从专业建设以及行业发展的层面来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铺设应围绕“建筑—环境—城市”三个层次逐一展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体到综合环境。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常用的培养模式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直接套用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绘画的教学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务实、求真,不能切实的紧扣市场的岗位需求。
1.2教学体系陈旧呆板,课程盲目结构松散
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始终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并加强与艺术人文、社会自然、思维科学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然而,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革,国内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仍桎梏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框架,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够灵活,不能紧密联系当下的市场转型升级,课程内容亦或陈旧抑或杂乱。尤其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前修理论课程关联性较弱,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实践训练不能落到实处,课程教学往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训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不够重视。
1.3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
目前,国内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其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训类课程、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具体课程构成。然而这些课程安排往往缺乏系统的筹划与设置,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缺乏上下衔接的关系。大部分实践课程效果不够理想。如,课程设计虽然有实践课题的引入,但教师的指导与教学过程还是沿用旧有的教学方式,课题并未真正落到实践;专业实训类课程,大部分高校教学是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注重“看”忽视“训”,实训效果甚微。毕业实习期间,学校对于实习单位缺乏跟进与沟通指导,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也使得毕业实习形同虚设。专业实践环节的薄弱使得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差,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满足岗位需求。
2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从成立初始就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期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企业反馈,结合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和市场细分现状,克服同质化办学模式,分层培养,凸显特色,遵循“重应用、强实践、理实结合”的改革思路,以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等专业发展的综合改革,从而逐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有品牌与专业特色。
2.1“定目标,细深入”——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持续深入细化
(1)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助理设计师”的基础上,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并研究细化为三种培养规格,进一步无缝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近年来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多家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相关用人单位更进一步的调研和反馈分析,将助理设计师的市场岗位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即:“方案设计助理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助理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助理设计师”,见图1。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效果图表现三种设计中,对学生的培养以方案设计为主,施工图设计与效果图表现为辅展开进行,三种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要具备。方案设计能力将是学生今后发展、提高创新、创作本源能力的关键,以后可还再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再自寻适应提高之路。(2)搭建学生学习产出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无缝桥梁,形成特色、适用的培养方案基于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托特有的学科生态环境,构筑一个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便更加灵活地与动态化的社会需求和多元化的个体需求相对接,进一步确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大空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敏锐捕捉社会对企业、企业对学校要求的变化,随时关注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专业课程模块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岗位细分类型构建核心能力距阵图,细化专业开设课程,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地。期间,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并引进企业先进课程,努力做到市场需求、知识能力、课程设置、授课教师的一一对应。(3)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重过程,强实践,树团队,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考试与评价体系从原来的重理论、重结果的考核过渡到兼重实践与过程的考核,以基础素质、实践创新、团队协作能力、参与实际项目的成效为主要考核标准。通过竞赛评价、实训评价、企业评价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竞赛评价,即针对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大赛成绩进行考核,大赛中学生获得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的依据;实训评价,即通过在实训课程的考核环节中以体现创新点、设计能力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企业评价,即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作为本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根据学生专业技术、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予以反馈和总结。
2.2“抓核心,优建设”——课程体系紧扣专业核心能力,持续优化建设
(1)专业方向细化分设,景观室内课程分类对环境设计专业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分设,将室内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两个方向明确分设。原有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课程平均设置,学生什么都学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学生没有专业特长,毕业后不能快速与职业岗位对应衔接。专业方向分设后,细化分析各方向专业课程及教学环节,结合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对应的关系,构建专业核心能力矩阵图,使专业课程的设置更为精细与深入,学生的专业能力上比原先有较大的提高,使得学生竞争的优势更强。(2)纵向横向双管齐下,梳理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和研究,对于课程的开设时段与开设位置进行梳理。研究解决何时上?如何上?上多少?其中,一、二年级主要教学内容为通识教育内容和以建筑学专业为大基础平台的建筑制图、国家规范、建筑构造、建筑装饰材料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基础内容。要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能力、图纸表达能力和协同作业能力。教学内容融入建筑设计相关知识以增强环境设计的设计深度和广度,提高设计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融入动画的三维软件技术,以拓展诸如室内空间漫游、装饰与装修过程的虚拟表现、园林和景观空间漫游等专业方向。四年级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强化训练来提高实践能力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社会工作模式。为了确保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独立完成性,建立毕业设计题库,随机选题,统筹管理。
2.3“勇创新,多方法”——教学模式多维创新,教学方法改进优化
(1)教学凸显“理实交替”,创新模式“1+2+1”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加强连续性与系统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学交替的基本特征,梳理课程知识点前后左右的衔接关系,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针对市场需求,创新“1+2+1”教学模式。其中,包括“1”阶段的教学设计和“2”阶段的工作室学习、“1”阶段的毕业设计三个部分。“1+2+1”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在校进行一年的通识课、两年的专业平台课、工作室学习,计划在前三年完成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所有教学内容;最后1年即第7~8学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2)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创新载体以工作室为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工作室通过独立承接实际的景观、室内设计项目或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基础运行。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互相交替和渗透,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做学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氛围中进行实训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工作室能够成为校外优质企业的基础工作室和培训基地。(3)关注行业技术动态,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进行“任务驱动”“项目主导”“做学结合”“网络交互”“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单纯理论讲授的时间总体上不超过课程时数的50~65%,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践模拟、仿真情境的“三境合一”。此外,引进行业翘楚企业全面参与改革,重点推行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学做结合的教学改革,全面实现课堂外的专业实训的延伸,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4“优双师,强团队”——师资结构完善优化,发展完善双师培养,创建特色教学团队
(1)完善自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注重教研、科研与实践实践方面,保持与企业和行业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派遣自有教师到企业一线接受至少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开发项目实践,通过实践保持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为教学提供持续有力的实践支撑。理论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实际教学,将教师在实际课程中探索的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改革的形式践行,不断促进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修订与改革。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承接各类横向项目、地、市级科研项目等,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的前期调研、理论研究及创新成果的研发,体现理论加实战一体的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2)优化教学团队结构,组建多学科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相互交叉、共栖共生”的特色教学团队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人员与校外人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内工作室承接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引入企业优秀设计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理论课、实践课的讲课以及实训指导,充实优化师资队伍,同时在实践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中聘请行业资深设计总监担任讲座、客座教授提供专业知识的讲授与答疑,并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查漏补缺。这种教学团队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极大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缩短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2.5“创基地,建机制”——教学资源建设
校内依托工作室,校外建设实训基地,探索实训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1)完善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教学实训平台建设基于“通识课+工作室+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并运行校内设计工作室,并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形成人才培养、实践科研、产业发展等对外合作交流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校内,通过引入企业资金与技术,重点优先建设“环境设计工作室群”,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切实提高实训中心对师生核心技能训练的水平。校外,推进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在合作内容上,产研结合,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训项目。在合作单位上,要慎重遴选,针对专业,从实践业务范围、企业文化等方面多维考察合作单位的可合作性。还要积极展开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此外,进一步完善校内工作室管理制度,并与合作的相关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管理制度,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和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合作层次,见图2。(2)建设共享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资源库,完善教学保障一方面,通过建设环境设计教育资源库,形成环境设计专业师生专业数字化共享平台,达到信息共享、设计资源共享、师生专业交流等作用,通过专业共享平台拓宽本专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完善专业群课程资源包,包括景观环境设计(广场、商业街、居住小区、校园、公园),室内环境设计(住宅、商业、餐饮、展示)等专业核心课的全套教学文件,其中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并供学习者上网浏览。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同类院校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化共享并对培养符合信息化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提供后勤保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支持反转课堂教学,实现校内开放、共享,并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3小结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自身特点,持续关注市场动态,细化培养目标。在切实弄清楚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所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上的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多学科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相互交叉、共栖共生”的特色教学团队模式,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入、结合工程项目,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师资、学生等多方面和产业、社会接轨,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搭建学生学习产出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无缝桥梁,形成特色、适用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缩短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为专业人才市场及时输送“助理设计师”。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市场的岗位特点与人才需求,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专业教学中结合新形势,探求新任务,解决新问题,以实为基,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并在改革实践中实现教学理念、模式以及理论的并序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户天顺.基于应用转型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设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5(7):143.
[2]曹晋,汤洪泉,邰杰.基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95-97.
[3]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4]张祎.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探索[J].艺术教育,2015(03):234-235.
作者:王桉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