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教学应该注重与本专业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造型基本规律的层面,但高职院校同时又面临着学制短、学生基础普遍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剖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革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造型基础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平台基础的入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进程中具有开启、引导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掌握造型塑造的规律和要领,切实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后期专业学习,是造型基础课程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固有模式的不足

(1)“压缩饼干”式教学,知识点延伸性较差。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时间,因此,不同于本科院校在基础教学上的充足课时,高职院校单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明显缩短很多,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大平台专业基础课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综合基础三门课,上、下学期每门课各6周时间,大部分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难以延展深入。就造型基础课来做具体分析,该门课是一门宽口径专业基础课,为艺术设计专业室内、室管、景观、环艺设计方向通用的课程,也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课程。《造型基础》(1)主要是在6周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掌握平面形式法则并完成初步设计思维的训练基础,《造型基础》(2)同样是6周时间则开始进入项目+主题的教学模式,强调完整的设计基础思维训练,并解决立体形态构成法则、制图初步、主题式调研、设计拓展、计算机软件初步等相关设计初步问题。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里,专业基础课往往变成了压缩饼干,同时,因为很多教学目标点的实现还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同样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学效果难以延伸到专业要求的程度。

(2)重专业提升,轻审美培养。近年来,“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话题热度持续走高,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更是炙手可热。然而,无论是在课程作业的展现还是学生个人各类参赛作品的提交中,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专业技能实力有待提高,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审美素养不够,培养了设计思维,掌握了设计方法,却不知道什么是美,作品往往缺乏美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类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专业水平优秀的较少,有很大一部门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而选择艺术方向,因此美术基础与艺术修养较为欠缺;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时间和课程要求的不匹配,教师即便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专业导向的审美培养内容,也难以实现,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重西方教学体系,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造型基础课的教学看,现行的教学体系主要是围绕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标设置的。如造型基础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形态结构、透视、空间等,在材料、观念的引导上也普遍西化。但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式文化元素的分量逐渐加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作用,将西方的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相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中国元素,会使设计作品萌发出新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导入相关理念,为今后学生创作出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作品打下基础也是很重要的。

二、造型基础课程革新的思路与举措

(1)注重课程的整体定位与衔接关系。由于高职院校学制对课程时间的限制,更加需要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主动关心并思考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的承接关系,重点强化某些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造型基础课程为例,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为室内设计方向,结合学生后续的专业发展,课程内容确立了三个阶段:一阶段透视基础、二阶段形态解析、三阶段肌理与形态。之所以首先导入透视的知识,是因为透视是构成手绘作品的重要基础,对于室内专业的学生来说,画面中物体的空间布置都要以合理的透视为依据。学习透视的原理主要目的是快速搭建合理的透视框架,自如掌握画面,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吃透原理,最终达到灵活地运用。通过课程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画法并在手绘效果图中实现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第二阶段把静物的形态进行拆解,摆脱现实造型的约束,可以帮助学生从理性思维慢慢过渡到感性思维,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改变。第三阶段从不同视角探求线性构成表现的多重性,以果、蔬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剖析线性的多重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为色彩基础、综合基础等后置课程关于抽象画面构成奠定基础。

(2)以项目促学,把课程作业引入实体作品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学生需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其中“应用”是主旨,其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求。而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始终是任课教师无法规避的问题。有时老师能力很强,但因为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枯燥性,学生容易在传统训练模式中失去学习积极性。以项目促学,将课程作业引入实体作品中,如笔者在今年即将“肌理与形态”的教学与苏州创博会相结合,带领学生完成了《微观自然》与《视界》两个作品。《微观自然》的展示方式是将艺术加工后的自然微观图像扫描后打印于菲林片上夹在亚克力板中进行呈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接收到显微镜的成像效果,主动与万物进行对话。作品从视觉与形象两个要素出发,落点于自然元素的微观形态,通过拆解实物与艺术重组的方式引导观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可能,从常态之外的角度尝试实物的观察、感受与表达,作品视觉方式即将所有自然物象置于显微镜下,对人们身边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自然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的自然美以及形式美,通过个人情感的发酵与艺术思维的转化作出形式表达。最终作品《微观自然》成功在创博会期间展出,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这一结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在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从二维到三维,从纸面转化为实体,通过作品的制作提高了学生对于材料的感知及控制力,强化了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保证课程后期教学效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掌握对特定空间的规划设计,并把设想直观反映在效果图中,这恰恰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与表现欲。对于三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来说,需要在很短的课程中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重复不断的新知识的导入和较高强度的作业量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疲倦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作欲。学习过程是重点,学习成果也要体现,给予学生作业展示的机会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式。同时鼓励指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比赛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以设计师为发展方向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思想的表达者和理念的创新者,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意识极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扩展保留最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

[2]田金良.艺术院校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7).

作者:王伟韬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