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非艺术生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主流趋势的普遍现象,在非艺术生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非艺术生源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成才的可能性,提出从审美提升、创意激发、兴趣养成三个方面改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逐年扩招,为保证招生数量,生源结构由早期单一的美术类生源转变为美术、文理兼招生源并存。在生源比例上,也由美术生源主导逐步转变为文理兼招生源主导。(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非艺术生源的学生以下简称为“非艺术生源学生”)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告设计、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影视动漫、产品造型等艺术设计专业群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7年入学860人,其中非艺术生源学生514人,占比59.8%;2018年入学799人,其中非艺术生源学生502人,占比62.8%;2019年入学1023人,其中非艺术生源学生703人,占比68.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方式、教育主体的变化,非艺术生源学生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学习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1非艺术生源学生的特性与教学现状

非艺术生源学生最大的缺陷在于,其入学前未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生源能力结构中缺失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在审美感受、形体想象、手绘表现各方面相比艺术类生源学生有较大差距,特别缺乏在造型设计、色彩处理及画面构成等方面的自我评判与调控能力。许多非艺术生源学生在入学初期的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由于美术基础薄弱,自认没有“艺术细胞”而形成思想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很可能形成持续性的学习障碍。而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优势在于,其基础知识相对全面,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后期对专业理论与人文综合素质课程的学习[1]。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多沿用传统美术系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侧重手绘技法与造型表现,但受限于高职学制,素描、色彩、图形、构成等美术基础课程仅有54-72学时,无法在较短课时内训练出学生熟练的手绘技能。绘画基础薄弱及专业基础课时不足,导致非艺术生源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与兴趣。由此可见,传统美术系科的基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生源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这是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共同难题。

2非艺术生源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成才的可能性分析

在专业课程中,没有美术基础及缺乏“艺术细胞”是非艺术生源学生降低自我要求的主要借口,其根本原因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从而缺乏学习动力。因此,要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排除非艺术生源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1没有手绘基础是否可以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以包豪斯之后最为重要的设计学校———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fürGestaltung,Ulm)的基础课程为例,其基础教育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展开:(1)视觉入门:有关色彩、空间、形态的训练与试验;(2)表现方法:摄影、文字、徒手表现、素描的训练与分析;(3)工坊作业:手工技术(木材、金属、石膏等)、基础制作与分析;(4)文化知识:内容众多,包括现代历史、政治、艺术、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等。乌尔姆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绘画基础课程占据的比例非常少,这是因为在以方法论为主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绘画基础并不是最重要的,受到最优先重视的是规则与理性。同时,必须关注抽象问题与社会文化,探讨设计本身与社会的关系。勒•柯布西耶、弗兰克•盖里等著名的设计大师,均没有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他们都可归属于非艺术生源范畴。事实证明,非艺术生源只要得到恰当的引导,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与方法,通过案例实践磨砺,在视觉创意或设计理念上都能有所建树。

2.2手绘训练是否是造型语言的唯一手段?

在现代设计诞生的短暂的一百多年中,设计工具与手段的进步并不显著。计算机民用化之前,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表现的手段非常有限,当时设计师的思维创意表达往往受限于手绘基础造型能力。而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完全取代了手绘,对于设计而言,规范与规则的意义更为重要。设计师的工作由传统的“画图”发展到数码软件的“制图”,再发展到实际应用中的“用图”,丰富便捷的数码设备和软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非艺术生源在基础造型能力上的不足[2]。

2.3手绘训练是否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唯一途径?

绘画与设计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决定它们成色的都是审美能力。出于经验与直觉,很多人认为绘画能够提升人的综合审美水平,但这并不是提升综合审美水平的唯一途径。尤其在侧重技法的传统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绘画的学习本身对提升审美能力没有多少帮助。现代设计师或许不需要手绘基础,但必须有审美能力,这需要更多地去看,而非实践。对于艺术设计而言,规律与规则大于设计师的自我创作,一旦掌握审美的规律与规则,使用技法简单的造型语言也能设计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在基础教学中加入创意训练,让非艺术生源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可以达到思维激发与提升审美的目的。

3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难点在于生源基础与课程体系、能力需求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必须遵循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能力的可实现性与培养方案的规律性,从整体能力结构着手,探索单门课程与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递进规律,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调整现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改革不适应非艺术生源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应重新定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标准,以培养专业兴趣、激发设计思维、提升审美能力为出发点,使非艺术生源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由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兴趣引导和操作实践的互动教学,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非艺术生源特质的特色课程体系[3]。(1)将设计审美与兴趣引导确定为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大量经典设计案例评析,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优劣评判并阐述观点,提高非艺术生源的专业眼光,防止“手低眼更低”的情况。可邀请企业设计专家现身说法,将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用立体的手法展现给学生,介绍创作过程及创作环境,激发非艺术生源的专业兴趣,使兴趣成为课程学习的推进器。(2)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生源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改变不适应非艺术生源学生的手绘技法训练,通过思维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轻形式、重内涵,引导非艺术生源学生运用简单技法的元素,创作出内涵深刻的设计作品。(3)从非艺术生源学生的学情分析入手(含基础能力、心理状态、思维特性、专业预期),针对性设置引导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兴趣、激发非艺术生源学生设计思维、提升非艺术生源学生审美能力三大版块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应的教学方法,最终确立突出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4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生源性质、培养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本科院校有着本质区别。生源变革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为适应生存及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应本着“够用、实用、好用”原则,遵循非艺术生源学生的成才规律,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优化课程结构,围绕兴趣、思维与审美三方面打造专业基础能力,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非艺术生源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青.高职非艺术生源美术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2,5(14):26.

[2]曹美涛.获得审美享受提高艺术趣味———谈宁夏高职非艺术生源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30):94.

[3]郑万林.艺术思维训练与原创能力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2):156.

作者:熊璇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