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理念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理念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理念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曾借鉴西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必将出现不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症状”。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色,发掘传统文化优势,继承艺术思想。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保持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要相辅相成。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西方著名的城市专家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Norbert-Schultz)提出“场所精神”,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建筑意”,认为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以期追求“环境—人—物”协调共生的环境。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主义追求理性、简约的单一设计风格,经过数十年发展,现在早已满足了这一层面,然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渴望追求一种有特色的、反对单一的生活方式理应受到生产方式的关注。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工匠、理论家将“人—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融入环境艺术中,为我们提供了造物理念、设计观念。

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误区分析

(一)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与异化。今天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设计仍然需要以良好的氛围为现实服务,人与环境协调共生的生态观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环境艺术理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所面临的抉择也是非常痛苦与缓慢的,一方面国家的羸弱导致人们不得不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在20世纪初期,上海一带出现第一批中西方混合建筑,之后包豪斯风格引入中国,以三大构成为主影响了中国数十年。另一方面,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必然会割舍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任何社会变革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来临,传统元素遭到了抛弃。比如在商业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不论是在北京或是在上海,我们所看到的商业写字楼与欧洲所见的写字楼并无两样,除了地域化的差别,环境设计几乎没有区别。

(二)环境设计与文化传统不能相容。20世纪20年起建筑革命,通过近几十年的努力,环境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建筑形式千篇一律,脱离现状。建筑形式主要采用工程特征,对于文化氛围却不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考虑,为何中国的环境设计如此简单了事,忽视地域性特征呢?环境设计除了承载功能外,还要体现地域特色和隐喻手法。后现代主义以来,追求简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西方逐渐出现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著名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提出“Lessisabore”,颠覆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中国从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到自我审视,也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中国环境设计师也不断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采用隐喻手法。隐喻手法是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审美心理,采用一种晦涩的、多方面解释的方式,比如朗香教堂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设计建造,使用象征意义,其建筑外观从各个角度都能有展开思考的空间。我国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功能性,因而承载信息的能力太小,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风格已经固化,设计师容易沿袭传统的设计心理,使得个性化难以得到发挥。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关系辨析

(一)文化是孕育设计的土壤。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能够发挥主动性改造环境,比如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手法。不同地域建造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中国西南方的建筑形式以吊脚楼形式为主,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这种形式是根据地理特色形成的,因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夏季气候湿润且常有暴雨和泥石流,这种建筑也就自然形成了。人和环境是讨论的重点,即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建筑家们也在努力将人作为主题。现代主义五大师之一的阿尔瓦•阿尔托,作为对现代主义过分理性和冷漠的改进者,将芬兰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相结合,其建筑作品如韦斯屈莱大学(如图1),体现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高度发展,人情味却越加淡漠,阿尔瓦的思想对今天的设计十分有借鉴意义。

(二)传统的营造观体现了古老的建筑思想。中国的设计理念和西方有明显的差异,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们去探索新形式和新思想。自然从哲学角度指的是“本来”。自然界是一个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活动的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不同角度对自然观作重要指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万物有“道”,万物运动是自然的。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法则。自然观也折射在环境建筑里。从古代南北方建筑可以看出,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较厚,窗户较小,可以防寒,冬季降雪多,斜顶的房屋可以防止雨雪堆积;南方地区墙薄,主要为了通风纳凉。北方地区房盖坡度缓为蓄水,南方地区房盖坡度陡为排水,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这种构造符合人的居住条件,再比如中国古人讲究因地制宜,这种观念在园林建筑中最合适不过。中国园林以南方园林为优,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佳(如图2)。苏州园林简约的设计,将一草一木无限扩大,仿佛园中自有乾坤。亭台楼阁虽然是人为建筑,却和周围环境相对适宜,未有半分不恰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三自然”。苏州园林常常借用花草树木,将狭小的空间放大,这便是古人所讲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自然景象。通常采用造景手法,所谓造景就是借用其他石、小路、树木等进行装饰,达到“曲径通幽处”的魅力,比如一个人走在园林中,看到周围的景象由于曲折而变得生动活泼,游走在园林之中仿佛置身在一幅曲折的画卷中。作为个体,看到了景物的“变”与“动”,园林建筑在时空中影响城市的各个构件,传统设计思想将天然景观的审美认识,通过比较转移到更加有意境的空间,使园林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添加了人化的流动之感。

三、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

(一)传统介于现代的生态理念。基于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受到了冲击,现代环境设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几千年前中国古人追求的设计营造观相得益彰。许多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建筑所追求的“共生”理念不谋而合。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李约瑟曾对中国传统设计理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设计思想能够顺应自然,有节制的使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达到对空间的最大使用,反映出人与自然最为朴素的联系[1]。《尔雅•释地》中描述人与环境:“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意思是县以外就是郊区,郊区以外就是放牧的地方,放牧地方以外就是野外,野外之外就是森林,森林之外是郊野。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以邑为中心,讲究的就是居住功能,再向外部扩展就是放牧,最后一层便是作为供给的森林,一层又一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协调共生的环境。传统和现代融合以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借鉴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先生善用光线,在他的设计理念中,采用漏窗设计,用白色墙面和深色砖石材料组成一个漏窗,利用窗户的光线,将室内外视野紧密贴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也与传统设计理念的“借景”观念相符。再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如图3)都借鉴了传统营造思想,将夯土工艺重新运用于建筑设计里,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300万片旧砖瓦运到象山,这些砖瓦都是二次循环再利用的,用传统的“大合院”模式,形成一个个院落,整个建筑仿佛天成,集展览与功能于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典范。从环境设计发展前景看,建筑要符合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区体现不同的特点,用“是世纪的,更是民族的”建筑理念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二)传统文化中元素的运用。我国古代的营造思想包含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理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体体现为质地、材料等。环境设计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情感表达。图形运用是最常用的,为了满足某种视觉效果,图形常常出现,这种方式能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又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图形经常可以借用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一般将图形抽象化后直接运用,这种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观,容易表达出建筑的情感,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现代设计的环境中人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元素进行创新,具体可体现在地形、气候、城市景观、人文、植被等,中国古代建筑常用屋檐和屋角来表现地域性,同时在建筑色彩中各有特色,环境设计常运用的便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表达色彩,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西北黄土高原的横窑与竖穴到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用真切的感染力进一步表达人类的情感,以协调环境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M].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

作者:田鲁 单位: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