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单纯依靠传统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正是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审视与诊断,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依照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模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审视与诊断
(一)学科知识单一,缺乏学科交叉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涵丰富、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复杂学科,相比其他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覆盖范围较广,涵盖了建筑、室内、景观、展示等诸多领域,专业本身具有较大的学科跨度和兼容性[1]。目前,许多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单一专业知识培养,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广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高校教学方式也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只是浅尝辄止,所以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二)艺术与技术分离,设计与施工分离由于之前“精英教育”理念的盛行,提倡培养专业化、专门化人才,行业分工比较详细。做设计的只管做设计,做施工的只管施工,导致如今在艺术设计领域,特别是在室内设计中普遍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懂设计的人不懂施工,懂施工的人不懂设计。一种是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懂技术的工人理解不了。另一种是设计师不懂施工技术在“想当然”的设计,容易造成设计与最后完成的作品不相符。造成艺术与技术分离,设计与施工分离的局面。
(三)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目前,还有很多院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绝大多数课程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一些专业基础课也只是满足于学生完成作业而已,并没有机会把设计作品真正地实施出来。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满足于课堂教学,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设计项目,甚至连学生的毕业设计也都是学生们自己凭空想象的项目,然后“纸上谈兵”做出来。虽然现在很多高校也都有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由于工作室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很难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加上教师疏于对工作室的管理以及毕业生与新生的更替,容易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往往只是一纸合同的签订,企业和学校都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导致企业和学生很少有交集。
(四)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某些高校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仅停留在通过学生对教师以打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缺乏主心骨,刻意讨好学生,失去教学原则的现象。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主要停留在以分数为主的卷面考试形式,导致学生容易“唯考试论”、“唯分数论”,从而对知识的掌握也只是浅层面的理解,缺乏实践性的操作。
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一)“产学研一体化”内涵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产”是指产业部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劳务生产的部门。“学”指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同时也可将其外延扩展至教育系统、学术界等。“研”指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的机构,也可将其扩大为科研系统、科研界等[2]。本研究所述的“产”特指与环境艺术类专业有联系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艺术产业等产业中的企业、公司或工作室等。“学”特指设置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研”特指应用型艺术类研究院。所以“产学研一体化”即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依照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模式。
(二)实现由“工作室”向“工作坊”培养机制的转变为了顺应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大力倡导高校要规划发展应用型人才教育,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重心要从以往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更要学会在实践中扩展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由“工作室”向“工作坊”培养机制的转变,旨在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专业,以“企业为先、学校为重”的建设理念。结合市场需求,可以通过高校和企业联合创办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坊的形式,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教师结合市场需求及专业发展开展学术研究,研究成果又可以通过工作坊或设计公司加以实现。研究成果指导企业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又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与职业目标相一致,基础训练与技能训练相一致,教学项目与真实项目相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环境与就业环境相一致,课程考核与公司考核要求相一致[3]。
(三)培养学生由“方案设计”向“设计+施工”的转换目前,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已从“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转变。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已成为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持续研究的课题[4]。根据内陆地区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重点培养学生由方案设计向“设计+施工”能力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坊的建立,由原来高校单向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现在可以在项目实施工地进行施工工艺及技术的学习。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会设计、懂材料、能施工,有生态环保意识的跨界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5]。
(四)基于实践项目设置课程体系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要求,需要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即根据真实实践项目的内容、施工顺序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企业具体项目的实施为教学的切入点,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以企业项目贯穿所有课程,在项目的统筹下开展实践教学。该课程体系以工作流程作为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6]。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实践需求,整合设计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制定教学任务,以“项目接洽、设计调查、概念设计、布局设计、详细设计、方案汇报、提交执行”等任务为驱动,形成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基础与专业相融合、技能与职业相联系、教学与工作相一致的项目课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许多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自身所受的教育就缺乏实践,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行业。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自己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定期去企业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教学团队。其次,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施工监理、优秀工人作为我们的实践指导教师。构建“教学名师+设计总监+施工监理”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教学,分段授课。根据工作过程设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安排授课内容,针对课程内容安排相应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六)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可以与公司考核要求相一致,课程考核包括技能考核与素质考核。技能考核主要以项目方案最终呈现为依据,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及客户认可度。素质考核主要以工作过程、工作态度考核为依据。不仅达到了考核的目的,而且充分发挥了育人的作用。在教师的考核方面,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办设计公司和“工作坊”的实践平台,通过真实的实践项目促进学习,市场项目需求引领专业课程建设。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学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基础与专业相融合、技能与职业相联系、课程与项目相一致、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实现了由“设计师”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打破了设计者不懂施工、施工者不懂设计的局面,实现“以产养研,以研促产”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鲜明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迪妮,王越.基于“弹性生态”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3):22-23.
[2]申博.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1.
[4]王晓蕾.试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149-151.
[5]邸锐.基于工作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设计艺术研究,2019,9(04):36-40.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
作者:徐作梅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