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SPBL构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SPBL构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SPBL构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基地建设的理念界定

spbl构架需要利用二重信息交互研究法进行激发,二重信息是指直观资料网络(DirectDataNetwork,简称DDN);间接资料网络(IndirectDataNetwork,简称IDN)。直观资料网络是利用教研实践基地前期整理所得的实物、图片、文化遗留等资料进行整合编辑,是丰富感性材料结合抽象概念和知识的第一重方法。间接资料网络将学习研究群体的成员从被动位置推举到主动位置上去,使单元个体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调整为操控者,用于推理可靠程度不同的间接估计。这种二重信息的对立统一及交互主要体现在资料中的对比和排列。DDN与IDN的结合对于SPBL构架的意义:①教与学互动中知识的网络化:环境设计类研究生通过调查、勘测、实验主动将知识点进行编织,从单纯的定性分析逐步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②研究生群体处理资料与信息能力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且认为这种方法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资料与信息的处理不再是随意性、经验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更为强调了设计项目的追踪设计及延续设计。

二、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相关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或专业人才,其知识和能力特征强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新建应用型应充分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和内涵,尤其是需做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的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对原有本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基于科研项目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孕育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①研究生的素质培养问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专业素养不够扎实,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缺乏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众所周知,通过项目研究过程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实践基地的便捷条件,利用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技能的发展成为了教育界广为研究的热点问题。③环境设计类学科研究的特性未能受到合理重视。该学科具有专业综合性、思维发散性、过程随机性、结论多样性等特点,不同于理工类科学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侧重于设计的过程或者说研究生的思维过程、心路历程等。目前国际上很多著名的设计机构或科研机构对于求职者,非常注重其作品中关于设计构思过程的记录,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其整个的设计思维脉络、灵感的来源、创意的出处;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是否掌握了设计的方法以及专业知识,更多地关注设计的过程与频率对于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SPBL构架的研究对象是基于科研项目学习的环境设计类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基地的构建,是对现有环境设计类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基地及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的拓展和应用,即将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理论与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模式结合起来,“S+PBL”真正达到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科学性。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现状

国内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包括国外对于基于科研项目的学习的研究情况,研究涉及如何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加入基于项目的学习理念与方法,以探讨学习模式为主。近年来,建立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下的具体学科研究与日俱增,例如,如今运用极为广泛的“PBL模式”,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验诊断学教学、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以及日本医学院校教育实施现状及特色分析等众多学科教学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缺乏论证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体系需要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控体系,它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育和形成主要涉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集稳定性和动态性为一体。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侧重于设计的过程的训练和总结,应当结合多种方法分析所服务实践基地内部因素的优劣所在:①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②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也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③实证研究法: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④二重信息交互研究法:直观与间接内容通过合理方法的交叉互通得到的有效信息。

2.缺乏思辨性

通过实施“确定项目、制订实施计划、创新活动探究、成果交流、活动评价”5个步骤,对艺术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训练做到规范化,可以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认同度,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在社会上树立鲜明的形象,培养出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人才。二是长期性,基地建设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样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三是复杂性,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学科基础,而且需要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等。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需要有成熟的管理机制。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助推学校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研合作模式的现状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研究生在此阶段要以扎实地学习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为前提,掌握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有关环境设计类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中,打破年级限制,重新建立划分制度;打破限制,更好地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这是对学术构架的一种有效探索,但与此同时,国内的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在运行科研项目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优势互补

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接触的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深度与广度,往往不是一两个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或多个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体共同完成。推而广之,更大的课题则需要多个学校的研发团体合力而为之,这种空间分离的研究生间的合作需要通行无阻的公共虚拟空间,从而进行讨论交流、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建构。教研合作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是在学校部门主导的框架下,与相关行业开展共赢性质的深度合作。这是环境艺术系研究生通过依靠社会资源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是“投入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优势互补之外便是协同创新,是开展合作式教育的政策要点,以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促进研究生教研与设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研究生教学内涵发展的新要求。集合模式主要指研究生、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一项制度安排。有效的合作模式能减少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提高教研合作创新的水平。

三、现实意义与创新之处

研究生实践基地作为应用型教育的主力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适时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适用在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专业人才学业教育模式,是保障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实施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而言,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更带动了各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产学研共享平台

实践基地的出现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特别是环境设计类研究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讨论交流、资源共享、知识建构与科研协作。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立足的根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企业依赖自身资源与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为其所拥有的技术成果找到市场化出路,所以产、学、研之间存在着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集合式合作的意义所在。

(二)提升团队科研协作性

科研项目不能仅仅依赖个体化的科研活动,更强调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科研协作,更强调在个人独立钻研基础上的合作研究。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有追求横向合作经费、为学生创设实训场所等经济方面的诉求,但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于培养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尚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处于这一过程中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要采取对策,研究比较其他学习方法,及时收集在校生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加强与他人在知识与认识等方面的协作,使大家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多种形式地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经过这种良性循环使自身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培养紧密的团结协作,有利于不同个体和整个群体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中的偏颇,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四、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教研集合式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带动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工作,如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所涌现出的水平较高与质量工程相关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此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成功的教研集合式基地建设,离不开合作各方的内生性需求,这是动力机制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出发,SPBL构架下环境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研集合式基地建设的动因是为了获取利益。这里的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包括人才质量、发展创新等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无形利益。一般来说,基地科研机构向社会提供两种产品:科研学术知识与实践技术知识。在这种实践基地指引下建立起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学业教育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必将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持续、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左俊杰 韩荣 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