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环境治理论文范文

环境治理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环境治理论文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论文

1环境监测的相关分类分析

1.1监视性环境监测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点击查看全文

城市水环境治理论文

1推行城市水环境治理市场机制

为使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应积极健全水环保税收制度。其一,扩大征税范围,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水环保责任,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应纳入征税范围,把收费改成征税,以有效限制企业、居民浪费水资源。其二,城市水环保税收标准需要改善,针对企业及个人消耗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一旦发生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就提高税收标准。其三,完善相关水环境污染税费政策。一直以来,城市环保部门的工作难点就是征收税费,应真正落实污染罚单,跟法律部门协商进行强制征收,以有效约束企业及居民的污染行为。另外,城市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需加强调整其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等,鼓励企业启用绿色环保设备,努力降低企业对城市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2科学治理城市水环境

2.1严格控制污染源

河流、湖泊等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就是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所以,城市有效治理水环境的先决条件是严格控制污染源。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城市的水务监管机构依法办事,严格限制居民及企业的污染排放,严厉打击违法的水体污染行为。同时,城市应加强建设处理污水的设施,扩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争取将整个城区覆盖,确保一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有效的污水处理后才排放到河流、湖泊里,促使城市从根源处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

2.2综合整治水环境

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不能只在城区进行,而应实施综合整治,认真贯彻引、截、治、疏、保、管得六字方针,并以先城区后农村、先上游后下游、先重点后一般为综合整治原则,始终坚持引疏结合、截污先行、治保并重、多管齐下,有效实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当然,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重点推进建设城市截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等,确保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达到标准,争取对城市水环境进行长效管护。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环境治理论文

一、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今农村,大家都知道有很多由于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心村”。其实除了“空心村”,还有“烂心村”。在那些很少有人外出务工的东部沿海村子里,村中心有成片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日益残破,与外围的新房区形成鲜明对照,被称为“烂心村”。一方面是老旧房子空置却占地面积巨大,另一方面是这些村子的宅基地指标很紧张,即出现了空置与紧缺相矛盾。[4]5-6为何不把老旧房屋翻新?一是有不少老旧房屋宅基面积偏小,原址建设新房面积太小;二是很多老旧房屋所临的街道太窄,不方便农用车、汽车进出,结果导致“烂心村”环境不佳。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分析

上述农村环境问题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其出现源于工业化本身的两大特点。

(一)工业化带来的矿物能源对有机能源的替代

工业化以前,我国农业长期面临着燃料、肥料紧张的问题,那时,燃料、肥料的来源都是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物,而工业化过程中煤炭、石油等矿物的开采和提炼加工,解决了我国农业长期燃料、肥料紧张的问题,这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以前作为燃料、肥料来源的秸秆、禽畜粪便成为废弃物而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二)工业化扩大再生产带来的生活改善

点击查看全文

水功能区水环境治理论文

一、污染来源分析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面源污染的比重增大,上海市水环境治理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影响上海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上游来水。根据计算分析,全市省际边界流域来水中CODCr和NH3-N污染物通量分别为27.55万t/a和1.96万t/a,而全市太湖流域CODCr和NH3-N的入河量分别为29.52万t/a和2.38万t/a,两者基本相当。二是直排水体污染源。2013年,全市城镇污水产生量为635.05万m3/d,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7.7%,每天仍有约78.3万m3的城镇污水直接排入水体(12.3%)。通过实施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攻坚战,将截除7724个污染源38.39万m3/d的污水,约占现存污水量的一半。同时,郊区现有非保留工业区企业约12000家,农村分散小企业约15000家,很多属于小作坊生产,混杂在各个角落,加上数量众多的畜禽场、垃圾临时堆场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均对河道水质有较大影响。从全市入河污染源构成来看,全市污染源CODCr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41.22万t/a和4.73万t/a,点源CODCr和NH3-N负荷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6.18%和65.14%,点源和面源的污染负荷基本相当。三是雨水泵站放江。根据对全市雨污混接情况的判断,全市雨污混接量在20%左右。根据徐汇田林地区漕河泾排水系统雨污混接调查,其混接量为35%,其中14个主要混接点占全部混接点数量的5%,混接量可占全部混接量的71%。另据松江区水务局开展的雨水泵站截流工程设计分析,旱天截流量约占小区污水的1/3。虽然漕河泾地区因新港箱涵的影响导致混接量偏大,但从现状分析,全市目前的污水混接量比原来预计的还要大。2013年,中心城区泵站全年放江量为37225.12万m3(102万m3/d),其中旱流放江量为6169.25万m3(17万m3/d)。另外,四大污水处理厂尚有约40万m3/d的雨天溢流量。经初步估算,全市放江的污水量约占全市污水量的1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向长江排放。四是面源污染。根据上海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分析,全市面源污染以地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其中COD地表径流贡献率最高,达到40%;其他还有农业面源、水产养殖等污染源。综上分析,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状况的基本格局是:

①上游来水和本地污染负荷基本相当,点源负荷和面源负荷基本相当,未纳管的直排污染源和泵站放江的污染负荷基本相当。

②中心城区雨水泵站放江是目前中心城区河道水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占中心城区入河污水量的60%,且为短时高强度排放),禽畜污染、雨污混接、分散企业和面源污染是郊区河道水质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

③河道的阶段性黑臭、城乡接合部的河道脏乱、突发性的河道污染等成为多渠道社会投诉的主要焦点(2013年上海市水务局共接到1186例涉河问题投诉,其中涉及水质污染的827例)。

④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13年)为30%,其中太湖流域为15.6%。扣除上游来水影响后全市为43.3%,其中太湖流域为33.3%。与国家要求的2015年53%的水功能区达标率相距甚远。

二、治理思路和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

地质环境质量环境治理论文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地质环境质量标准

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地质环境恶性功能的易发程度和良性功能的易开发程度两个方面。结合勘查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潜水位埋深、富水性、煤层埋深、植被覆盖率、沙漠化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和水质,划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四个等级。

2.地质环境质量结果

该区内,上部主采4-1煤层埋深211.58m-589.20m之间,以良好型为主;潜水位埋深恶化型为主,富水性以恶化型为主;植被覆盖率25%~70%,以较好~良好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土地沙漠化类型及水土流失强度以中等-较好为主,因此,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总体以中等至较好类型为主。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