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环境治理与环境教育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社区环境问题,实现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与整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在梳理社区建设和环境教育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示范点社区开展的一系列环境治理与环境教育的调研活动,较全面介绍池州市A社区开展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及“社区自治”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提出了社区建设中环境教育的目标,以期对社区未来开展环境治理与可持续的环境教育提出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治理;社区;环境教育;实践
引言
近年来,环境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最终目标,那么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基础力量,人们往往忽视。这其中,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力量”的社区居民,首当其冲。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直接决定环境改善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环境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运用“配合度”理论进行必要的环境教育。这次活动我们去发现社区环境问题,找到解决社区环境问题方法。社区和谐环境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1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方面。在近几年来,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国内许多城市社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作为案例来进行社区环境治理与环境教育建设工作的参考。例如山东威海市开展的多元化宣传活动起到良好环境治理[1],南昌市“创卫”活动深入开展使得其成为环保先进整治模范城市[2],池州市某社区响应“蓝天保卫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幸福感逐渐增加。不过,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较为薄弱,绿色社区环保宣传常常只追一时之风,而公众环境素养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文章旨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严峻形势以及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而选择的,为社区环境教育提出可行性政策。
2文献综述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渗透到各个方面,环境教育逐渐成为开放动态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国内外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有利于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是本文研究成果应用性的基础和前提。早在1970年,美国率先制定《环境教育法》,致力于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3],而英国相同期刊有《环境计划》,以学生为对象进行教育研究计划。荷兰从1986年开始制定了中学环境教育的计划,欧、美、非、洲等许多国家在学校都开设有环境科学的课程教材,原联邦德国也编写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增设环境教育课程,系统传授环境知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们国家对环境教育这一问题产生的具体理念相对较晚。不过随着环境教育逐渐深入,目前国内已涉及到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对此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观点进行了阐述。周燕认为我国应勇于面对传统和现代的正面交锋,融入新理念,发展新技术,开发新模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教育的多渠道[4]。于梦娇认为“三社联动”是社区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模式[5]。徐新容认为明确教育目标、制订规划、开设课程到具体实施项目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关键,这其中组织结构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6]。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由于学校有教师教学,但社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深入研究当前社区环境教育中存在的“架空”问题是大家的共同研讨方向,明确、制定、实施环境教育目标是共同的发展方向。
3社区环境治理与环境教育现状
3.1社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某社区的环境整治条件困难,缺乏处理设备和处理厂,实现不了环境清洁控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更无法进行资源化的利用。资金的缺乏,使得居委会对环境治理无法进行筹工,筹劳,筹建。没有可以优先使用的资金,就无法确保社区治理高效而长期的推进。此外,居民住户年龄相对年长,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保护知识匮乏。使项目对居民传播文化知识教育花极为充分时间。被调查的居民有些属于被动接受我们的服务,对项目缺乏了解也没有兴趣。此外,各群体之间未积极配合,特别是与主管部门的互动,部分相关人员把环境治理当作“面子工程”,把环境教育当作“形象工程”,他们认为环境保护无非就是扫扫地,种种花草。这使示范点区域未给其他地方居民没有起到预期的示范效果。此外也有干部和居民对我们项目有着保留和期望态度。社区监管制度不足也给项目整体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缺乏了对居民禁止燃烧秸秆和垃圾分类有效约束、参与调查居民处理环境行为质量得不到保障、对于居民不规范行为也没有处置行为,只是口头教育等相应问题。
3.2社区调研内容
社区和居民是环境教育工作的源头,社区关联的复杂性和成员的异质性对项目分类积极性造成了影响。对应上述特点,我们一方面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认知态度,对居民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另一方面让学生与居委会一起去实地考察以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同时可提高学生和居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行为养成。针对比较突出的征地拆迁、违法搭建等社会矛盾,我们加强系统治理。其次我们给志愿者培训,提升职业化水平管理,提高居民素质,改变居民习惯。最后以人为本,引导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激发广大居民的活力,增进相互之间的熟悉、交流和合作,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社区调研结果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社区环境教育主要促效力模式是以社区居委会负责各项活动的实施与宣传,通过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共同参与意识。其次是学校渗透模式,通过学生来向居民普及环境知识,开展“学校———社区”环境教育的实践基地[7],使更多的人了解环境知识,提高各个年龄段居民的环境素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该社区居民环境综合学习水平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此问卷重点呈现居民现有的环境学习水平及环境教育需求概况。总体来看,居民环境综合水平均值(4.06/满分6分)略高于标准分。仍有48%的受访居民难以达到及格水平。可见,对居民知识普及方面势在必行,进一步提升居民综合环境素养。社区采取的教育模式使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得到了提高,就居民生活区内的垃圾管理就明显得到改善。如针对水域旁肆意倾倒建筑垃圾,以及农户商贩就近堆放蔬菜瓜果销售后的残余垃圾的现象,社区工作者很快响应,采取志愿巡逻机制,加强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其次,采取一月一宣讲的方式,将入户宣传与社区活动宣传相结合,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常态化的巡逻监管机制与宣讲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逐渐能够自发组织河流的垃圾还有公路两旁垃圾的清理,并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和捡拾的垃圾装入配发的垃圾袋,包装堆放到指定垃圾处理站,再进行垃圾焚烧池中集中处理。
3.4环境治理的改进措施
环境治理做得好,离不开主观上的努力。对环保基础设施,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在社区环境治理是很需要的。池州市某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投入,让社区居委会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比如:污水的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对有些居民房屋及旱厕改造等。单靠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往往是不够的,居民环保意识不强也是治理难的一个因素。社区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如果人人都是排污者,只享受权力,不履行义务,可能造成社区不可逆转的“垃圾山”。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居委会及相关部门重视度不够,环境教育宣传度不够,缺少环境治理和教育健全的体制机制。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区宣传教育力度。比如:在合理安排宣传时间下,竖立标志性宣传牌,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结合当地居民的文化节活动,集中定居点开展环保教育。同时需要配套奖惩机制,让居民认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把生态保护理念引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增加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怡然风景。社区成立环境教育志愿者协会,全方位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活动。让更多的人员参与社区建设,包括其它的一些非环保类的志愿活动,如敬老助残,家庭教育,义务巡逻及法律维权等,促进社区和谐共建氛围,有利于环境保护教育。设置党员及委员志愿者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志愿微心愿墙及掠影墙等,让文明建设精神无处不在。
结语
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目的繁多不胜枚举,而环境教育成为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最富有成效的措施之一。环境教育的前身是环境问题的保护教育,社区作为城市微观群体,居民的环境教育关乎城市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公民环保意识的改变及提高居民环境素养是有效促进社区环境优化,改善社区经济的发展的前提条件。社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亟需打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更快推进环境教育建设步伐,激励居民践行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李润.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助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威海市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实践[J].环境保护,2018,46(15):79-81.
[2]蔺瑞瑞.南昌市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刘春元.中、美、日三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之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08):154-155.
[4]周燕,李川.”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129-131.
[5]于梦娇.三社联动: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8.
[6]徐新容.加拿大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经验和启示[J].教育研究,2018,39(06):154-159.
[7]肖征.国内外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作者:胡正陶 金敏娟 程婷 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