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浅析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深,环境治理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考验各国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环境治理中的难题在农村,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备受关注,一时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R村于2015年10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乡村广西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绿色村屯”,并于2017年达到了“宜居乡村”的水平,被当地政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典型。由此,本文选取该村作为实地考察点,分析当地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取得成效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多元共治

1问题的提出

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在农村区域的延伸。目前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人居环境”最早被提出是在1995年“人居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上,随后,由吴良镛先生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并且对人居环境做了如下定义: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即为人居环境。近年来学界也针对人居环境有了不同的讨论,但大多是围绕治理模式。吕建华、林琪(2019)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政府、村民、第三方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运用权力、资源等相互协作,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清洁美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和谐的管理过程;王晓毅(2019)指出,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应该建立协议机制;袁家军(2018)认为,宜居宜游、优美农村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的三大重点内容,也是将农村打造成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有效途径;李伯华(2010)等提出,通过完善村庄规划、健全制度保障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治理出现的问题,通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提高治理意识,规范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治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是由政府、农村自治组织、企业及村民等治理主体,利用政策、资源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目标,最终使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宜居成为一个稳定健康的良性循环。选取R村作为实地考察地点,是因为R村为所在镇的环境治理典型示范村,并于2015年10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乡村广西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绿色村屯”,2017年达到了“宜居乡村”的水平。由此,选取该村作为实地考察点,分析当地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取得成效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提供借鉴。

2R村基本情况

R村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20km,离集镇10km,与邻县接壤。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共265户1260人,有山林35172亩,水田138亩,旱地51亩,村民主要以种植毛竹、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为建设水库工程,R村进行整村移民搬迁,至2015年完成搬迁至新村,新村规划设计有工业区、移民住房区、学校及村委办公区,总用地面积284.547亩,共规划建房265座,目前已建成256栋新房。2015年R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2017年完成整村脱贫摘帽。2016年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于2018年引进某农业有限公司入驻R村工业园区,该公司以该村主要的产业毛竹深加工为主业,占地56亩,总投资2100万元,年加工毛竹近6万t,将完全解决全村竹子销售难的问题。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完成,正在试产中,已招收20名员工(其中R村村民12名)就业,项目二期的厂房正在进行建设。该公司在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的同时每年支付R村工业用地租金14万元,极大地增加了R村集体收入。

3R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

3.1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从对当地村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采访中可知,当地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极为重视,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首先,全额补贴安排保洁员进行村里的卫生打扫,垃圾清运。保洁员数量依据村人口总数而定,一般约1000人安排1名保洁员。镇周边的行政村保洁人员均由政府直接管理,偏远村落由政府按村内人口2元/人/月的补贴标准由村委会自行聘请管理。其次,政府高额补贴新村建设。对于从旧地搬出的村民除原房子折现补贴之外,还按2.1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贴,大大提高了村民建设新村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新村建设政府严格把关。每年城建部门以及计划大队都会到村里进行检查整治,对乱搭乱建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理。对新建房子是否符合规定面积标准要进行严格监督。

3.2村委会的积极配合。从2015年新村搬迁至今,村两委一直致于R村的村容村貌整顿监督及宣传工作。首先,组建村民环保自愿者协会,对村民进行环保教育。村民环保自愿协会包括村两委成员、部分党员和一些先进积极分子。新村建设初期自愿者协会成员会挨家挨户进行教育宣传,提高村民的意识,改变过去乱扔乱放的生活习惯,同时自愿者协会成员也在村民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协会号召党员及先进积极分子组织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全村人都参与进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配合镇政府工作,抓好村庄整体规划编制。如严格禁止村民进行乱搭乱建;制定村规民约,对村民公共场所乱扔乱放、垃圾不套袋等具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3.3村民间的相互监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村民们逐渐开始把遵守村规民约、爱护环境卫生作为习惯与自然。当一件事情成为民众默认的习惯时,那么他们便会不自觉地产生相互监督,并对反面对象进行“社会惩罚”。社会惩罚指的是村民之间针对不按村规民约或违背环境治理原则的行为的一种讨论。例如针对有垃圾不套袋行为的农户,村委会要求保洁员不收不打扫,拍照后公开在村委会信息公示栏并进行批评。而针对主动配合村容整治工作的农户,则对其进行口头表扬。用鼓励批评的方式在民众间营造一个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的氛围,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意识,而且加强了村民间相互监督的效果。

4R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特点

除了政府的支持引导、村委会的助力配合、村民的相互监督外,R村本身的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以及经济基础都对新村的人居环境治理有很大的帮助。

4.1地理位置。R村迁出地址距离县城20km,离集镇10km,属于邻近城区的村庄。位置的优越性有利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与监督,更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整顿。

4.2重建优势。R村为迁出村,重建的新村拥有更科学的规划及功能区域划分。由于是新建村,住宅区集中,房屋建筑标准统一,道路整齐划一,使得整个村庄的样子更现代美丽。相对于旧村的人居环境,新村村容村貌的整顿具有更便利的优势。

4.3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R村有山林35172亩,水田138亩,旱地51亩,其中尤以山林资源为主。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当地的防洪补水工程选址于该村,也直接促成了新村的选址与重建。

4.4经济基础好。该村地理位置佳,自然资源丰富,工程项目多。除了政府的防洪补水工程之外,因为要修建发电站征山,所处那片山头的自然屯得到了1600万元的补贴。此外,由于盛产毛竹,通过成立种植合作社,引进公司,也为该村集体增加了不少集体收入。2019年R村集体收入达24万元,2020年可达28万左右。由此可见,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该村的环境治理建设提供了保障。

5结语

R村在政府支持、村委会及村民的相互配合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为该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居环境。但是由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虽然在一些环境问题突出、政府认同度高的地方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却难以有效应对各种环境问题,以及精准的实施环境治理。R村的治理模式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其他组织力量参与与外部的监督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可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刘晴晴 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