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评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体系中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评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体系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评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体系中作用

摘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环评公众参与中,公众应有知情权、参与权、更应有表达权和监督权,是由各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回顾了公参在国外的发展及理论并和国内进行对比。分析了国内公参的不足,提出了改进途径及发展方向,完善了公参对象的选择及做好公参调查需关心的重点方面和问题。

关键词:环境治理体系;公众参与;环境意识;反馈意见;环境决策

1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参与是让环境主管部门了解公众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环评对关心的环境问题落实后,公众反馈意见,书面提供给决策者的过程。公众参与是环境决策民主化的真实体现,公众参与可以保证环评、调查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公众参与是多方交流的活动,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及早提出解决办法。使公众早期了解项目情况,得到公众的支持,媒体对项目公众参与的关注和宣传,有利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环保理念的普及。公众参与是逐步发展和重视的过程。环评制度建立于19797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但未提出公众参与的要求。2003年环境评价法实施,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要求。2006年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办(2012)134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评公参的开展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促进了环评各项措施落实,缓解了社会矛盾。

2公众参与在国外的发展

2.1制度建设

197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环评基本程序,要求了公众参与内容;世界银行于1981年将公众参与作为实施政策,列入《工作运行指令》内;亚洲开发银行于1993年提出了公众参与方面的要求。欧盟、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陆续颁布了“环评法”,均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国外从司法上使公众参与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2.2公众参与理论及实际效果

公众参与程度理论上划分为6个阶层:告知:公众被告知相关咨讯,往往是决策者决定后才告知,但没有表达意见的渠道;咨询:公众可以了解相关资讯并咨询意见,同时也提供表达意见的管道;安抚:公众所提意见可能被决策者接受和采纳;合作:公众和决策者通过协商,共同享有决策者的权利并共同承担责任;授权:某种方式的授权公众做出决策,公众是一些问题的解决者;公众控制:无需授权,公众直接享有决策权力,要承担相应责任。前三个阶层,是停留在“象征性参与”阶段,公众的意见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国外大多是处于合作,授权阶层。公众参与是较理想的公众参与程度,处于平等的公众参与地位。国外公众参与的主体包括公共利益团体、咨询学术机构、建设项目主管机关、相关主观机关等。涵盖范围更广泛,国内公众参与的对象相对是狭义的公众。

3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

3.1调查内容较单一

公参调查问卷有信息获得直接和广泛的特点。实际调查中问卷内容有避重就轻,针对性不强,没有反映项目单独存在的问题。公众参与过程中缺少第三方的监督,公参内容是否真实可靠、难以判断。公众意见是否被采纳,也缺少有效的反馈渠道。公众较少主动参与,大部分是被动参与;目前绿水青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公众环境意识也很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手段均和实际需求有较大落差。这使公众参与没有起到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作用,使环境影响评价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效能没发挥好。

3.2公众环保意识较薄弱且缺乏双向交流

现实中公众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公众习惯依赖政府,没有意识到环境变化可能会对自身造成影响,错误认为环境问题是政府、项目方的责任,缺少环境改善的参与意识,表现不积极,有的敷衍调查,有的回避主要问题,有公众只关心项目能否给自己提高收入,忽视建设方合理环保措施的要求,忽视建设项目合理的环境利益。公众受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的制约,针对环评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工作特点,无法参与到环评公参中来。实际缺少一个双向交流平台,一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多大,周边公众最关心和最想了解,现有的媒体介绍和信息公开,使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让公众难以清楚了解,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和危害是否对公众生活造成影响也难以判断。因此公众表达意见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建设性也大打折扣。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公参过程有弄虚作假、违法成本低等。

3.3公参机会被泛化

环评公参被泛化的问题亟待解决,公众往往将项目涉及有土地、拆迁、城建、物业、房产、基础设施等非环保的问题及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环评公参过程中反映及表述,造成公参与资源的浪费。不少公众,将与项目建设方的各种利益联系,在自己未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各种情绪带入环评的公众参与中,对公参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公众缺乏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的指引,产生“邻避效应”,公参对社会治理形成压力,有时公众参与反对者多,使建设项目流产。

3.4公众代表性不足及专业组织的参与不多

筛选代表性的公众和单位覆盖面不全,公众对建设项目不了解,易产生从众心理,跟随行动表达意见。公众参与的热情和能力不足,公参存在走过场情况。公众参与深度度和广度不够,较少采用新媒体传播,受众受到限制、所获取的环评信息有限,方式较单一、发放公参调查表、发布公告、座谈会、听证会等。非政府的环保组织在一些建设项目中成为专业反对派,而专业组织的效能没发挥好,在项目决策中起的作用很有限。环保组织参与的项目有限、关注的项目较少。但近年来有关注热点环境问题的倾向。环保组织活动基本侧重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及关注少量热点项目。

4公众参与的改进

1)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监督实施的全过程。加大信息传播的广度,让更多人参与。2)合理的选择参与公众公众的广泛性及代表性直接影响公参的有效性。适度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使直接受益的、受影响的人群及潜在受影响公众都能参与,使项目决策过程科学民主。公参对象要包含:直接受影响的公众和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受益群体的意见;对项目有兴趣的公众;与建设项目无直接关系的人、可能会受潜在影响的人群。3)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公参方式多样化,用好新媒体环境知识的传播,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加深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反馈信息的分析及合理处置,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环保管理之外的意见,报送环境管理部门,向公众公开以便社会监督。建议在国土、水利、林草、住建等多领域也设置一些公众参与环节,对征地、拆迁补偿等社会矛盾多的热点问题,在过程中也进行信息公开,公众意见有表达的途径,避免社会矛盾及转移。

5公众参与关注的重点

5.1公众参与渠道具体化

公参全过程参与,尊重公众的环保诉求,保障民众对政府决策的纠偏。将各方纳入社会共治体系,是为补齐生态短板、进行的有益探索。公众的环境意识在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参与环评过程保障自身环境权益的主动性在增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应提供公众参与更便利的平台,提高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公众参与要符合现代公共治理规范的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决策公信力,协调好各方利益。

5.2公众参与应有宽广视野

公众参与要关注环境,也要关注社会、经济、协同发展。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城乡协同发展、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乡村旅居及文化、生态旅游与田园康养等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公参,以企业为单位开展,民间环保组织(集体组织)参与。

5.3公众参与调查关心的重点问题

1)项目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会改变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多,同意项目建设?2)工程将有助于改善您居住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更有活力,您是否支持本工程?3)您自己认为您家的生活水平处于哪种情况:温饱以下;温饱;小康;中等富裕;富裕。4)建设项目,周边会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中心、小型商超、小型餐饮店、您持什么态度?5)煤矿建设项目建成、会改善周边的交通设施,出行会方便,是赞成或反对?6)当地近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林、灌、草地的变化情况?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7)搬迁安置地配套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田园康养项目,同意吗?8)村庄搬迁和周边乡镇规划发展一并考虑,改善居住环境,同意吗?9)主井场地、风井场地、周边的噪声有增大,运煤线路周边,扬尘有增多,能否接受?10)采煤产生沉陷、地表裂缝等,经治理修复后,能否接受?11)地下水水井水位、水量会有所下降,能否接受?有些水井会没水了,由矿方供水是否同意?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评公参过程中,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为落实“两山”理论,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公参是环境决策民主化的真实体现。目前绿水青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环评公参的开展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了环评的社会认知,促进了环评各项措施落实,缓解了社会矛盾。在公众参与中,落实好公众知情权、参与权、更应有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组成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实践和有益尝试。是实现环境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作者:白茹 单位: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