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环境治理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环境治理体系构建

[摘要]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其恶化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当前农业环境治理存在着法制不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利用率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监管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农业技术及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体系构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水平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陈锡文较早就深刻指出,当前农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加强农业环境治理对于推进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1.1农村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

“70年代淘米洗菜,90年代水质变坏,到了现在鱼虾绝代”是当前农村水体和水源污染的真实写照。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二是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向农村地区大量转移,无序排放导致农村水体遭到严重破坏;三是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粪便、污物等废弃物直接或只经过简单处理排入水体加剧了水体污染;四是农民生活和生产习惯不良所致,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废弃物直接倾倒于河道或其它水体之中,用过的化肥袋和农药瓶随手扔入水体或在水体中洗刷。

1.2山林受到污染破坏,土地荒化严重

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过度砍伐,对山林保护不善,滥采乱挖的状况屡禁不止。例如,违规将山林平整为耕地,山林承包者为养殖而对林木乱砍滥伐,违背科学的矿产开采以及工厂、房屋和道路建设等,这些行为对山林和山体破坏极为严重,农村山林面积日益减小,土地趋向荒化,对农村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城乡之间扭曲的环境定价机制,农村资源环境相对廉价,环境监管相对薄弱,促使一些不法分子将城市垃圾和污染物转移到农村地区一些山体中倾倒,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3耕地土壤酸化板结,地力持续下降

造成耕地土壤酸化板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塑料地膜所引起的。据有关研究显示,施用的化肥只有大约1/3能够被农作物吸收,而余下的则进入大气和滞留于土壤中。到目前为止,不科学、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已经陷于一种“化肥过量施用→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加大化肥施用量→地力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当前剧毒农药的施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禁止,而塑料薄膜的普遍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技术也是造成耕地污染的重要因素。

2农业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环境治理法制不健全

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已颁布的有关条例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农业环境监测条例》等。此外,在《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渔业法》等法规中也有相关规定。尽管涉及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很多,但这些法律基本不涉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或者只是点到为止,法律条文不细化,针对性不强,缺乏法律强制力,再加上执法不力,致使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佳。

2.2农业化学投入品利用率偏低

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35%,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目前美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50%左右。欧洲主要国家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65%左右。欧美发达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在50%~60%。由于我国不论是化肥利用率还是农药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更为严重。

2.3农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高效缓释复合肥料的研制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虽然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整治,但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投入甚少,而且资金主要投入城市工业污染的治理,农业几乎无法从财政上得到环境治理资金的支持。而村镇两级普遍财政困难,缺乏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

2.4农业环境污染检测、监管不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环境进行检测和监管。但由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政府把资金、人力重点投向了城市工业污染的治理,而在农业和农村的环境治理则明显投入不足。一些政府及部门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对农业环境污染的检测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农业成为环境监测、监管的极为薄弱地带。

3农业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

3.1完善农业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

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细化法律条文,加强针对性,使其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使农业环境治理有法可依。加强对农业环境的检测,及时准确的掌握各地农业环境污染状况、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建立农村养殖业环境检测体系,加强对养殖企业的监管,严格养殖企业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养殖业发展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成立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协调机构,协调区域内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对农业环境开展综合治理。

3.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是有效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条件保障。应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逐步拓展风险投资、社会融资、以奖代补、股权投资、保险等多元化的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生态保护建设。

3.3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

提升对畜禽粪便、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水平,研制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高效缓释复合肥料等,建立环境友好的化肥、农药使用技术规范,采用平衡施肥法等有效措施,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改变耕作方式,利用间作、套作、轮作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深耕技术,秸杆还田,增施农家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的保肥保水能力,减少化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3.4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在农业内部层次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其所体现的和谐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如过去对农作物秸秆,不但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地头焚烧、随处堆垛等还造成了对农业农村环境的污染;如今可作为食用菌基料、生产沼气原料等,实现了“变废为宝”和减少污染的双赢。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应立足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积极拓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最终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对农业环境有害因子的最小甚至是零排放。

[参考文献]

[1]陈锡文.环境问题与中国农村发展[J].管理世界,2002(01):5-8.

[2]赵明,等.山西省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2(10):1075-1077.

[3]杜江,罗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及治理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1):90-93.

[4]刘北桦,等.美国农业环境治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4):54-58.

[5]金书秦.全面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N].农民日报,2016-01-09.

[6]窦营,邓远建,陈胜.中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的科技创新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6(04):76-79.

作者:李敬锁 辛德树 林德荣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