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院护理中中医药学的实践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院护理中中医药学的实践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院护理中中医药学的实践思考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和健康、疾病的一门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发展至今的中医药学更具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形成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体系。将中医药学知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能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亦可改善病情预后。文章对新形势下中医药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更好地实践。

关键词:新形势;中医药学;医院护理;实践;思考

中医药学包括中医学与中药学,涉及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理论与知识。现代护理工作中,使用中医药知识的地方较多。新形势下,中医护理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使中医护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中医药学理论对医院护理的作用

1.1中医药学理论用于医院护理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尤为关键,是当代临床护理人员需掌握的内容,并指出关于中医护理的目标与任务。中医护理的目的是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将中医药学作为中医护理实施的主线,促使其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使更多的中医药技术在临床护理中使用。近年我国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尤为关注,中医护理事业也得到大幅度发展,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医护理强调中医药学防重于治理念的应用,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养生,为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更专业的方法,强化养生康复理念,深层认识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价值所在[1-3]。

1.2中医药学理论为医院护理提供丰富的知识与技术

中医药学是中医护理的基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长期实践的总结,蕴含着许多宝贵经验,积累了大量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我国中医药适宜技术近年发迅速,包括灸类技术、刮痧类技术和敷熨熏浴类技术因具有便捷、有效和价廉等特点均被广泛应用。灸类技术的原理是在人的体表对应穴位进行艾条熏灼,以经络传导的方式,起到温通经脉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目的,对促进疾病治疗和防病保健具有积极作用。刮痧亦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技术,这种自然疗法是将中医皮部理论作为实现基础,用玉石或者火罐、牛角等器具,在人的皮肤表面刮拭,目的在于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等,主要是促使人的毛细血管扩张,增强汗腺分泌功能,从而加快血液循环、调整体内经气和提高免疫力。穴位敷贴主要是在疾病的对应穴位上敷贴一种药物或者复方药物等,使药物通过人的皮肤吸收并刺激穴位,属于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常用的外治方法。

2中医药学在医院护理中需解决的问题

2.1中医护理与西医整体护理的辩证统一

中医护理与西医整体护理具有相同的内涵,这两种护理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时,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十分必要。使两种护理模式的特点得到有效发挥,比单纯中医护理或单纯整体护理的效果更好。中医护理与整体护理结合,能够促进整体护理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中医护理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辨证施护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使整体护理更加细致化,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患者获得了很好的护理服务[1]。

2.2医院护理中缺乏中医护理专业技术和技能

现代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虽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但中医护理相关术仍较为缺乏。中医药学中的推拿和按摩、中药雾化以及中药足疗等技术的专业要求很高,近年人们对各种中医药保养方法和技术非常关注,多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临床护理中的中医药保养方法并未广泛应用,也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比如体制与经济水平的制约,但同时与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理念、中医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密切相关。

2.3患者对中医药学理论及护理知识知晓度低

护理工作中未能彻底发挥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这方面问题的出现和患者的病情及其心态有关,临床上常见患者要求短时间内见效,许多医生为了兼顾患者的情绪,并防止医患关系紧张,会依照患者的要求,用西药治疗[2]。这种情况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造成很大制约,而护理人员主要是根据医嘱给患者实施对应的护理服务,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新形势下中医药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中医药学的中医护理要注重整体观,并强调对患者进行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包括起居护理和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情志护理。起居护理强调的是实施日常起居指导;饮食护理则主要是进行饮食指导,使患者通过日常饮食调节自身情况,并基于中医药方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健康恢复;情志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评估结果,通过针对性心理指导,纾解患者的不良情志,稳定其心理状态。中医药学中的健身操和五禽戏、穴位疗法与药贴外敷等方法也非常有效,能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和预后改善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药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优势。

3.1体质辨识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患者的体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从而针对性地改善患者的机体健康程度。根据中医药学理论,人的体质一般分为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和血瘀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以及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等。平和体质的人一般具有匀称的体形,面色和肤色润泽,且目光清澈有神,生活中具有充沛的精力,睡眠和食欲均良好稳定,这种体质的人应注重体质养护,三餐不能吃得过饱或过饥,保持饮食冷热适宜,注意吃五谷杂粮,尽量少吃油腻或辛辣刺激的食物。气虚体质的人与人讲话时,表现为无力气短,容易出虚汗和呼吸短促,生活中容易感觉疲乏无力,依中医药学理论调养非常关键,一般患者要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可以定时按摩足三里穴,可食用的食物有大枣、桂圆等,平时可以适当打太极拳。湿热体质的人面部油光发亮,常见面部或身体上生出粉刺、疮疖等,容易发生口腔异味或口臭等,调养时要注重饮食清淡,常吃甘寒的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辛温类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怕热症状,会自觉手脚心发热且面颊潮红或者偏红等,皮肤较为干燥且常伴有失眠症状,调理时要注意多吃甘凉滋润类食物,比如百合、芝麻等,不可过分熬夜和剧烈运动等。

3.2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的主要根据是中医药学理论中的“药食同源”。食物不仅具有充饥的作用,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病养生效果。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比如寒、热和温、凉这四个特性,中医药学理论中的饮食调养原则是:进食合理调配、胖者需节、虚者宜补与定时饮食、细嚼慢咽、清淡及避免过偏;同时注重人体内的五脏盛衰,并要详细分析脏腑和药物间的关系,确保不会出现互相抵触的问题。采用中医学理论对中医护理进行专业指导,使临床护理中的饮食调养更加科学合理,对患者的健康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中医药学认为食物、药物的饮食调养作用明显,使用时要注重寒热温凉和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从而改善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3.3情志调养

中医药学将人的情志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情与情绪统称为七情,《医学正传》中指出情志损伤五脏,它是人体的精神活动外在表现,如果外界的刺激长时间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的情志过度兴奋或者抑制,久之便会造成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和且经络瘀阻,体内各大脏腑功能出现异常而发病[4-5]。情志护理对患者七情的影响明显,能促使患者的身心状态得到改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后,患者的脏腑功能也会明显改善。情志调养的主要内容是心理调养,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注重分析患者的性格和行为、语言等,从而对情绪状态进行评价;采用移情的方法对患者的认知及态度进行调节,纠正其负性情绪,维持其舒适和自然的心理状态,强化患者与病魔斗争的抗压能力。中医学的情志护理强调潜移默化地调节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促使患者尽早康复[6-8]。

3.4运动调养

中医药理论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说,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是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但运动需遵循原则:运动时要注重调心调息,保证精神专注,呼吸均匀,使机体内外呈现和谐状态,促使气血流向周身。运动要科学适度,不可过量,避免激烈的运动损伤机体,建议多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气功,或多快走,做颈椎操、传统养生十六宜等。运动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助于磨炼意志[9-10]。

4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更注重中医药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医护理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疾病治疗与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敏,王孙亚.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应用的SWOT分析[J].当代护士,2017(6):8487.

[2]韩琳,李丽,侯月丽,等.中医护理技术在肿瘤病人居家应用的适用性调查[J].全科护理,2019,17(28):35643566.

[3]洪巧燕,方晓.消化内科特色中医护理管理方案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8788.

[4]唐征.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功能模式[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25126.

[5]马晓林,杨光静,胥媛媛,等.重庆市中医外科专科护士培训需求分析[J].当代护士,2019,26(10):14.

[6]江虹,陈雪萍,刘炳炳.中医护理在老年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9,17(27):33793381.

[7]李培君.现阶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231232.

[8]董玉红,董萍培,周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9,18(8):7780.

[9]李桂萍,张翠英.分层级护理管理在蒙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8):7980.

[10]杨莉莉,孙秋华,何桂娟.中医护理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应用优势与发展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911.

作者:王小燕 陈聪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