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人民医急诊科收治的7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3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2周时血肿量(7.19±2.54)ml少于对照组的(11.27±3.50)ml,水肿面积(2.32±0.49)cm2小于对照组的(3.29±0.75)cm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1.51±4.50)分低于对照组的(17.74±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预后评分为(4.12±0.23)分,高于对照组的(3.53±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血肿吸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急性脑出血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常表现为意识不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快速、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为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对控制病情尤为重要[1,2]。院前急救是医务人员达到患者发病场所后对其实施急救措施,将其送至医院接受治疗阶段,属于急性脑出血救治关键环节。院前急救护理时护理人员需尽快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协助医生进行抢救,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3]。鉴于此,本研究就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人民医急诊科收治的7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联合院内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3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6.54±5.03)岁;发病时间1~6h,平均时间(2.50±0.48)h;既往病史:高血压12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9例,其他8例;出血部位:脑叶6例,丘脑4例,基底节12例,内囊7例,其他10例;出血量:少量20例,中量18例,多量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5.27±5.15)岁;发病时间1~7h,平均时间(2.82±0.61)h;既往病史:高血压10例,高血脂11例,糖尿病12例,其他6例;出血部位:脑叶7例,丘脑5例,基底节11例,内囊9例,其他7例;出血量:少量17例,中量20例,多量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发病时间>24h;神经性系统疾病;高血压脑病,血糖异常等引起的脑部病变。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由家属护送或120接送至医院,入院后相关责任护士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联系检查科室协助患者进行检查,配合急诊科医生实施抢救工作。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包括:①院前急救团队。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团队,成员包括急诊医生4名、5名急诊科护士、护工5名、司机2名。②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分析。分析既往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包括出车不及时、抢救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抢救物品准备不完善等。③具体内容:a.成员培训:每月组织成员参加院前急救培训,内容包括急性脑出血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技能,理论知识等。b.出车:成员每日检查救护车内情况,确保急救药品、器械准备齐全,急救小组接到120电话后要求司机使用定时测距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选择最佳路线,调度指令下达后3min内出车。c.急救途中指导:前往急救现场途中与报警人保持联系,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嘱咐报警人不可随意搬动患者,若患者昏迷,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呕吐物。d.现场急救:达到现场后立即根据患者症状、意识、瞳孔等评估病病情,针对出现舌后坠患者应使用舌钳将其舌体拉出口腔外,将口咽通气管放置口腔内,若其呼吸道阻塞严重,需行气管插管。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式建立静脉通道,颅内高压患者输注250ml的20%甘醇露。维护好现场秩序,预防患者过激致使颅内压升高,清除其口腔分泌物,若佩戴义齿,需将其摘除,若自主呼吸能力微弱,者行机械通气。e.转运护理:患者处于平稳状态后开始转运,安排3名成员完成搬运,1人托住患者头部,1人托住其腰腹部,1人托住其腿部和臀部,平行搬运至担架。转运途中每隔5min记录1次生命体征。f.与医院联系:在救护车上装置监护设备,转运途中采集患者体征指数,然后发送至医院急救中心,于院内急诊值班人员与当班医生手机、抢救屏幕上显示患者资料;出诊人员与院内保持联系,要求各科室做好抢救准备。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①血肿吸收情况:于入院时、住院2周时行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计算CT片最大层面上血肿体积(血肿量),即血肿长×宽×层面数×π/6;最大层面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即外径长×宽-水肿带内径长×宽。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入院时、住院2周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包括意识水平、凝视等15项,满分42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③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出院3个月使用GO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预后情况,1分为死亡,5分为恢复良好,分数越高则预后越佳。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2周时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水肿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入院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GO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时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和脑组织机械性损伤可致使大量神经细胞凋亡,神经功能仍可维持。但随着病情发展,神经细胞逐渐坏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对患者预后尤为不利[6]。救治时效和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存在密切关系,确保在最佳时间内使其接受治疗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的首要环节,接到呼救电话开始即进入抢救程序,通过提前完善急救准备,合理安排护理环节,确保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快速有序开展,为患者尽早接受进一步治疗提供条件[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水肿面积小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情况,改善神经功能,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支少敏等[8]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护理可减轻急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院前急救护理模式配备多名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通过分析影响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因素而制定急救护理内容,能够避免不利因素;借助培训会提高成员操作技能,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进而采取相关措施,使患者安全渡过院前转运时间。家属护送至医院的患者仅接受院内急救,但多数家属对疾病认知较少,不清楚呕吐物、舌后坠对患者的危险性,加之入院途中不当的搬运方式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救团队未达到现场时利用电话指导家属提前参与急救,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带来的严重后果。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抢救同时进行,使用舌钳将舌体拉出口腔外,预防舌后坠,配合气管插管,可帮助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尽早打开静脉通路,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其转移至救护车。转运时正确搬运患者,能够预防意外坠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将其顺利转至医院;转运途中借助信息化监护设备提前将患者信息传回医院,使院内急救人员及时知晓患者病情,做好提前准备,确保在最佳时间窗内为患者实施治疗,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肿吸收情况。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为急性脑出血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利于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血肿吸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晓.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3):309-310.

[2]叶瑞东,刘新峰.重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识别和转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41-246.

[3]穆永成,盛玉萍.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2365-2367.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994-1005.

[5]刘强,宋平.GOS和ADL评价不同术式及时间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4):489-491.

[6]徐留庄,赵华.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5):165-168.

[7]韩秀梅,孙桂芝.院前急救护理并绿色通道对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5):551-554.

[8]支少敏,房国祥,刘力华,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方式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22(23):128-130.

作者:吴丽芬 何利桃 吴远贺 单位: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