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护理教育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护理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护理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家庭照料为主的养老功能日渐弱化,老年人的健康照护服务需急剧增加,走“医养结合”之路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医养结合”视角下对老年护理教育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开展老年护理和培养护理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失能、半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独居、空巢现象已成常态化,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之后,国内掀起了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浪潮。在“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护理内容多样化、护理服务多元化的态势,而当今的护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2]。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对护理人才需求与护理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加快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一、“医养结合”的涵义

医养结合,是集疾病预防、护理、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即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3]。它突破了传统的以家庭、社会养老为主的“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照护模式,以老年人健康、保健、医疗、护理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传统的日常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着重为老年患者提供精准、便利、及时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对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健康需求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整体护理服务。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较早地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预计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2.88亿,其中有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00万人。我国患慢性病老人数量占50%,住院率达到15.3%,需住院未住院老人占28%,行动不便的老人占14.2%,长期卧床老人占4.0%,半数以上的老人希望被长期照料[4]。有人预测,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有可能达到90%[5]。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疾病病种复杂、罹患率高、并发症多、疾病转归差、治疗难度系数高、治愈率低、康复效果差等,老年人的照护和健康问题形势严峻。

(二)以家庭照料为主的养老功能日渐衰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迁移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率下降。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子女对老人生活、健康、精神等层面的需求照料不周,慢性病老人、失能半失能残障老人、绝症病老人的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更是无暇顾及。同时,家庭规模由1982年的平均每户4.4人减少到了2010年的每户3.1人,家庭中承担长期照护老人的成员逐渐减少,家庭整体负担增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中子女探视频率月平均只有3次[6]。如何承接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三)老年人有较高层次的护理需求随着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弱,病种呈现多样性、高发性和并发性的特点。老年人一旦生病或遭受意外伤害,病情复杂程度高、治愈率低、恢复期长,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后遗症,伤残、失能和失智率高。此外,由于老年人会发生焦虑、淡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多种负面情绪,其对生活照料、心理纾解、精神安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更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护理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对大病初愈、消耗性疾病、恶性病和癌症晚期的失能老人,门诊就诊率高、住院时间长,不仅仅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常规服务,还应得到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护士的中长期照料。因此,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三、“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护理教育的探讨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发展滞后,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与日俱增的需求。培养老年人亟需的护理人才,成为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老年护理观念,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和社会适应力会普遍下降,要达到身心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不仅仅是延长生命的期限,更要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失能、半失能、残障的风险。老年护理任务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生活照料,更多的是满足老年人对疾病预防保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备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需求。要更新和转变老年护理观念,一方面,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多途径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老年事业;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响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政策,解放思想,与社会对接,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人才。

(二)明确老年护理培养目标,满足医养结合需求国发[2013]35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素质高的养老护理队伍,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必须以此为转机,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知识面广、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衔接,在“未备先老”“未富先老”背景下,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和医疗供需矛盾,走“医养结合”“依医托老”之路。

(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本科、高职院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及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老年护理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相关方向专业,编写专业教材,设置相关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设立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老年护理教育特色,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岗位需求,加快培养医疗护理服务型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护理服务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四)推进继续教育,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训体系集诊疗、保健、托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给老年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由于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因此,应加强老年护理人才的培训工作。要建立各级培训基地,促使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更具专业化、规模化,并为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要建立在岗人员培训制度,对在岗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根据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制定适合我国老年人特点的培训内容,颁发相关证书,给予相应的资格认证,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老年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五)多措并举,加快老年护理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汲取、整合资源,提高老年护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老年护理教学质量。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老年护理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和专家共同参与到老年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教学观摩。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区域间老年护理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水平。重视老年护理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老年护理教学、实践、伦理、医养结合、照护、临终关怀、法律法规等领域大力开展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开展老年护理科研活动,指导老年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凤霞,王震.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政策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6,9(9):34-37.

[2]孙雯.“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5):46-48.

[3]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09-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产出表.

[5]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07):405-407.

[6]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7):63-68.

作者:王静娴 陈洁忠 马小根 樊东升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