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胆囊炎患者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胆囊炎患者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胆囊炎患者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囊炎;中医辨证护理

胆囊炎是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根据其病史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常合并有胆石症。其临床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对于由结石或寄生虫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的梗阻性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常为突发性绞痛,且疼痛剧烈;而对于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腹痛大多为持续性胀痛,并常伴右肩胛骨及右肩部放射痛。该病发病急,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是治疗关键。中医称胆囊炎为“胁痛”,认为胆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如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疏泄失常,通降失调,即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临床常见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胆经湿热、肝阴不足等证型,急性发作期重在疏肝利胆、泄热止痛,慢性期则宜从整体辨证论治。本研究针对胆囊炎不同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患者190例,其中男85例,女105例;年龄26~82岁,平均46岁;其中合并胆结石66例,胆囊感染细菌122例,胆囊受到化学刺激2例。

1.2诊断标准

大部分患者主要有右上腹痛、恶心、呕吐的表现等,并且疼痛逐渐向背部及其右侧肩部放散,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右上腹疼痛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有时候在呼吸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重,患者常采取右侧静卧的方式,从而减轻腹痛。少数患者巩膜和皮肤都有轻度的黄染,并伴有腹肌紧张的临床表现。体征:右上腹饱满,呼吸运动受限,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如发生胆囊穿孔、坏死,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血清转氨酶、血清淀粉酶可能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内结石,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1.3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属于胁痛范畴,符合中医辨证分型。

2调护方法

2.1中医护理

①病情评估: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二便有无黄疸情况。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波及全腹,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②情志护理:针对患者因疼痛不适往往导致焦虑不安,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经常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释各种护理措施的目的和必要性,保持心情舒畅,不宜多愁善感,抑郁发怒,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③临证施护:首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针对气滞证患者呕吐时轻拍其背部,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恶心欲吐时靠墙而坐,双臂外展进行深呼吸并指压内关穴;腹痛或发热,应卧床休息,遵医嘱由医生针刺中脘、足三里等穴。针对湿热证患者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密切观察疗效反应;发热时针刺曲池、大椎、合谷等穴,高热无汗时可给予物理降温;腹痛时遵医嘱针刺胆俞、胆囊穴;大便秘结遵医嘱用番泻叶5g煎水代茶饮。④饮食护理:急性发作伴高热、呕吐、腹胀者禁食,行胃肠减压,保持通畅。除了禁食外,饮食以清淡宜消化、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为主,进食不宜过饱,多食清热利湿的水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鱼籽等,宜多吃青菜、豆类等食物。⑤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应减量或者停服。

2.2并发症护理

①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小便有无黄疸情况。②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应及时告知医师。③躁动不安或者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脉细数欲绝,应及时报告医师。④遵医嘱使用针刺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不可空腹进行,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并做好保管工作。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观察针刺感,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3疗效观察

患者治愈118例,右上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腹部B超接近正常。好转62例,呕吐减少或消失,右上腹疼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因无效而采用手术治疗10例,症状加重,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查体见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明显;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

4讨论

胆囊炎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有右肩胛骨及右肩部放射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若病情加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中医称胆囊炎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中医认为胆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如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疏泄失常,通降失调,即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如湿热熏蒸,浸淫肌表,则可发为黄疸,治宜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里攻下。本研究选用足三里穴,《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肠中寒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胆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针灸甲乙经》曰:“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胆俞主之。”中脘穴为手太阳、少阳及任脉、足阳明之会,《针灸甲乙经》曰:“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本病位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胆气不和、上逆为患而发病。综上所述,在胆囊炎护理中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治疗,既可消除患者对外科手术的恐惧心理,也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杨金镛,崔自介.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86-490.

[3]魏雪丽.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综合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9):207-20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8

作者:李明锦 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