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护理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2017年12月92例具有冲动、伤人等行为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约束保护护理,观察组采用语言、非语言、重建交流机制等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更符合现代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可减少对患者心理上的不良刺激,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精神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女病区住院且具有冲动、伤人等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2]。92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58例,躁狂症26例,抑郁症6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对照组46例,年龄17~43岁,病程﹙3.42±1.46﹚年;观察组46例,年龄19~43岁,病程﹙3.52±1.26﹚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于劝说不听、有暴力倾向的患者采用常规的保护性约束护理。观察组运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护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具体如下:根据患者冲动行为的程度,确定危机事态的级别,为每一个级别制定一个合适的非暴力危机干预措施;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法,使事态发展的危险程度降至最低;寻找保证人身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以防事态演变为肢体冲突,如脚踢、伤人、自伤、毁物等;为有可能会卷入到此次危机中的人,如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其他患者等提供关心及安全防护;待患者情绪平稳后,医务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与患者重建交流机制和治疗关系;危机解除后,组织相关人员探讨此次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与今后可借鉴学习的方法,为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危机干预打下良好基础。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患者的负面情绪、患者的满意度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病情稳定期以问卷的形式随机发放“患者负性情绪调查表”“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在实施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前后分别对该病区92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施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后患者的负面情绪﹙愤怒、生气、恐惧、害怕、受辱、悲伤﹚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病患者情绪激动、行为冲动时实施非暴力危机干预护理,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且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说明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更符合现代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满足患者身心需求,能有效帮助患者控制冲动的情绪及行为,避免危机升级,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刺激,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精神障碍患者因受症状的支配,常会出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外逃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为了保证患者与他人的安全,确保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常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但大量临床事实证明,工作人员在机械性约束患者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极力反抗,护理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拳打脚踢、辱骂、吐口水等﹚,这也是临床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使用保护性约束要持慎重态度,尽量少用,避免工作人员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避免造成护患关系紧张。非暴力危机干预更加重视对患者心理的干预,通过适当的方法来稳定或改善患者的情绪与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3]。在患者情绪即将失控时,先了解患者失控的原因,换位思考,充分地尊重、理解、关心患者,耐心地劝导、安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早有效地介入干预整个护理过程,可使护患之间紧张的氛围得到缓解,避免危机升级,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冲动情绪,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倡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更加注重对患者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恰当地运用语言、非语言、重建交流机制等方法,提早干预危机事件,使危机事件降级,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尊孝.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33(4):224−225.
[2]童俊玲.以语言沟通为前提的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144.
[3]赵立.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5):47.
作者:聂迎春 江慎辉 徐玉琴 单位:景德镇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