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标准化人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优势日益凸显。本文对标准化病人的发展、分类、功能、管理、应用等进行综述,为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护理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护理学;临床思维能力

1SP的发展

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病人指导者,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模拟真实临床情景的正常人或病人,具有病人、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2]。SP在1963年由HowardBarrows应用于心理学教学。此后,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逐步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并被广泛应用。我国关于SP的研究起步较晚,1991年由PaulalStillman引入,在美国中国医学基金会(CMB)支持下,由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共同培养了第一批SP。之后,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陆续开展SP培训工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和考试。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展了SP招聘、培训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3]。

2SP的分类及特点

SP包括以下几种:(1)职业SP:由经过培训的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扮演。职业SP不使用医学术语且年龄分布广泛,但培训成本高、流动性较大[4]。(2)教师SP(TSP):是指由经过培训的从事临床带教工作的护理学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TSP符合现代护理和考核需要,能较好地发挥模拟病人、考核者、指导者三大功能[5]。由于TSP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而培训周期短、经费投入少。(3)学生SP(SSP):是指由经培训的在校医学生扮演SP。尽管SSP具有医学背景,且经过严格训练,但也难免会表现出一定主观倾向性,使用范围较局限[3]。相较于学生SP,教师SP具有稳定性强的优势,有助于教学方法改进[6]。但教师SP在表演和考核中往往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7]。(4)电子SP:通过计算机程序对仿真模型进行功能控制,可供学生反复训练,但与临床情景有较大差别[4]。

3SP的功能

3.1病人

SP的工作实质是表演。SP的表演基于临床案例,模仿病人真实反应,如表情、动作、声音、情绪等,可借助道具、特效化妆等增加场景真实感。

3.2评估者

作为评估者,SP需要一边和学生沟通一边观察对方表现,记住学生是否按要求操作。在表演结束后,对学生表现打分。

3.3指导者

绳宇等[5]研究表明,由于目前我国SP水平参差不齐,很多SP评价学生时存在主观性。因此建议SP对学生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方面进行评价,不主张SP参与教学或专业考核。

4SP的管理

4.1SP招募

在国外,主要通过SP的宣传,即“口口相传”,或以报纸广告、校园通知等形式招募。国内主要通过报刊或电视台广告招募。应聘者需满足以下要求: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记忆力[3]。张敏等[8]制定了SP准入标准,排除精神异常,记忆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不佳者,根据不同教学要求选择SP。傅杰等[9]考虑到教学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从班级中招募SP,对学生SP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高云等[10]聘用具有较强表演能力、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退休护士进行外科护理学案例教学。

4.2SP培训

对SP的培训需结合教学目的(评价还是教学),确定培训要求后,应坚持宁多勿少原则[2]。总体来说,SP培训分为案例学习,评价与反馈,案例表演、评价与反馈3个阶段[3]。周言等[11]增加了相关科室见习环节,让SP接触真实病人,增强其感性认识。陈适等[12]对SP进行规范化培训,除常规培训外,在每阶段培训后进行总结,未通过者返回上一阶段重新学习。张敏等[8]按照通识知识培训(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人文精神培养)、个体化专项培训(将SP作为病人、评估者和指导者)流程进行培训。

4.3SP考核

高质量的SP是保证教学质量和考核公正的重要因素。只有经过严格遴选、系统培训的SP才能参与教学、考核活动。在国外,SP逐步成为经专门培训、通过考核并颁发证书的特殊职业,而国内尚未形成SP认证体系,各校仅根据自己的需求培训SP,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由临床专家、学生对SP的表演能力、反馈能力进行评估。张健等[13]组织SP培训师和临床专家成立考核小组,对SP从表演逼真度、对学生评估的客观准确度、反馈的准确度进行评分,根据考核小组和学生评价确定SP是否被录用。张彦芬等[14]让未接触过SP培训的教师、学生从SP表演的真实性、可重复性、一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杨婧等[15]在SP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随机抽考1~2名SP,其他人点评,最后培训教师进行指导。张翠娣等[16]为保证教师SP质量,组织各科主治医师成立考核组,由住院医师扮演问诊者对教师SP进行问诊并评价,筛选出合格的教师SP。

5SP的应用

5.1应用对象

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SP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象主要为各科新护士和不同层次的在校护生。

5.2应用范围

5.2.1护理学教学(1)课堂教学。将SP应用于护理学教学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利用SP教学课前、课中、课后都离不开学生参与,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回顾文献发现[17-22],SP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人际沟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与护理技能大赛。课前一周教师向学生发放案例,布置任务;课上教师复习旧知识,安排情景表演并录像,结束后SP、师生共同观看,SP从人文关怀和沟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点评;课后,每组配备一名SP配合学生练习。(2)护士岗前培训。赵书敏等[23]聘请10名退休护士作为SP,并将其应用于新护士岗前培训,为岗前培训方法改革提供参考。5.2.2护理学考核传统考核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多集中在卷面考试和基于模拟人的操作考核上,人文关怀、沟通能力考查相对薄弱。SP的引入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推动了考核模式发展[3]。多数院校将SP应用于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中,让SP在某一站点重复展示某种体征或症状供学生评估,使考试更全面、客观、公正。杨婧等[15]将OSCE考站分为SP考站(生命体征测量、口腔护理、留置胃管、密闭式静脉输液等,侵入性操作利用模拟人完成)和非SP考站(无病人参与的护理技术,如无菌操作、静脉输液药液配制)。SP考站安排一位主考教师和一名SP,学生根据抽取的案例与SP交流互动,SP从人文关怀、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左丽丽等[24]将学生SP应用于基础护理学多站式考核,设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计划、急救护理措施、健康教育4个站点。学生4人一组,每人负责一个站点,考核结束教师进行点评。华筱娟等[25]在护生岗前考核中构建的10站OSCE包括10个项目(CPR、外科洗手、心电监护、病史采集、无菌技术等),规定每个项目在12min内完成,每站分值各占10%。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首次正式使用SP,丛小玲等[17]尝试将TSP用于技能大赛选手培训,培养选手人文关怀能力和应变能力。研究表明,TSP有利于提升选手护理操作水平。5.2.3应用效果(1)将SP应用于护理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张娜等[26]将SSP用于基础护理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其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较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2)将SP应用于护理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为帮助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理念,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关爱病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SP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模拟病人外,还能在人文关怀和沟通方面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面对一个有反应、有感情、有要求的病人能够更快进入护士角色,这是传统教学中模拟人无法比拟的。郭小兰[27]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现,SSP为学生提供了护患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进入临床与病人沟通奠定了基础。(3)将SP应用于护理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模式多是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作。将SP应用于护理学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引导学生课前主动收集资料、完成工作任务,课中通过角色扮演解决护理问题,课后反思、总结经验,启迪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这也与王思婷等[19]的观点一致。

参考文献:

[1]林辉,刘云.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6(4):51-52.

[2]PeggyWallace.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3]绳宇,潘慧.标准化病人培训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朱凌燕,胡三莲,陆冬燕.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8):3681-3685.

作者:魏芳 谢莉 王取南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淮南卫生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