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神经内科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效果观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神经内科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效果观察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神经内科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且行肠内营养支持的79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组间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舒适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开展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减少其并发症发生,还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其睡眠质量和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症;肠内营养;护理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易出现吞咽困难、胃肠功能障碍等情况,临床上为避免这类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张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干预,而在肠内营养干预期间,存在一些风险因素,还需实施护理干预[1-3]。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且行肠内营养支持的79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个体化护理),其中,对照组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为30~85岁,平均年龄为(58.04±17.51)岁;观察组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31~86岁,平均年龄为(58.71±17.42)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临床资料均保存完整。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第1天经胃管或鼻饲管注入300~500ml肠内营养乳剂,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将喂养量逐渐增多,控制在每天1500ml,每隔4小时对管路进行一次抽吸,如患者胃液超过200ml,应暂停喂食。对照组在肠内营养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即做好日常基础护理,告知患者肠内营养期间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对其肠内营养期间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并针对患者病情变化及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液体输注量。观察组在肠内营养期间实施个体化护理,先组建个体化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设计个体化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沟通时注意灵活运用沟通技巧,语气尽可能保持亲切,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再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循循诱导患者勇敢讲述内心顾虑,帮助患者学习自主调节情绪,并列举一些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给予患者正向激励;部分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想法,护理人员可与患者约定好相关手势动作涵义,并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给予患者支持、鼓励,在患者面前禁止提及恶化、死亡等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应尽可能保持面部表情自然,为患者服务时始终面带微笑。(2)输注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鼻饲管输注量和速度予以控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小到大,注意监测患者胃内残留量,如胃内残留量达到200ml,应降低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注意保持鼻饲管内营养液温度适宜,避免营养液过冷或过热;每日更换营养液输液管道,确保管路接头处于无菌状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3)并发症预防护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引导其学会有效排痰,对其呼吸道内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发绀等征象,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肠内营养液输注,反馈给医生,配合医生进行处理;采用压疮风险评估表对患者的压疮风险进行评估,采用气垫床,指导患者定期翻身,减少局部长期受压;定期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可打湿毛巾为患者擦拭下肢,待患者病情好转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密切观察和记录其排便情况,嘱咐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指标(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舒适度评分[4]:采用GCQ舒适状况量表评估,涵盖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总分28~112分,患者舒适度越高,则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评分[5]: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该量表由匹茨堡大学教授编制,总分0~21分,患者睡眠质量越差,则得分越高。不良情绪评分[6]:包括焦虑情绪、抑郁情绪,采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量表分值为0~100分,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则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调查问卷调查,总分为100分,得分<60分、60~80分、>80分对应不满意、满意、很满意,(满意+很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为例、%,组间及组内计量资料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营养状况的比较

在营养状况方面,护理后,两组的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均较护理前增高(P<0.05),而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对照组发生误吸2例、呕吐3例、腹泻2例,总发生率为20.51%;观察组发生呕吐1例、腹泻1例,总发生率为5.00%。组间总发生率并发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舒适度、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评分的比较

护理后,两组舒适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增高(P<0.05),两组睡眠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神经内科危重症多为脑血管病变,这类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在治疗期间,其吞咽反射能力受到病情影响而出现减弱,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减弱,同时,患者机体内出现高代谢反应,营养物质代谢、分解速度加快,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量较高,这导致患者机体营养无法通过常规饮食获取充足,还需实施营养支持[7-10]。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重要方式,主要是通过鼻饲管或胃管给予患者营养液补充,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吸收营养液中的营养物质,还可确保胃肠黏膜结构完整性,避免胃肠道功能受到损伤,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缓解[10-14]。但在肠内营养期间,为降低并发症风险,为确保肠内营养效果,还应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中,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护理,该护理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的理念,在护理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合理诉求以及个体化差异,相比于常规护理,个体化护理的针对性更强,其护理措施也更加全面。本研究中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护理干预,其护理方案涵盖心理、输注、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由于其护理方案制定时的依据为患者病情特点,其护理方案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在护理方案落实过程中可充分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切实解决护理问题。本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的营养状况指标(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睡眠质量评分、不良情绪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个体化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切实有效,可保证肠内营养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观察组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涵盖心理护理、输注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其护理措施更加全面,可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风险因素予以积极有效的规避,确保患者肠内营养顺利进行。在任扬扬、姜亚迪的研究报道《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实施个体化护理的价值》[15]一文中,接受个体化护理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有61例,接受常规护理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有51例,研究发现,护理后,个体化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及躯体化症状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其并发症总发生率(11.48%)也低于常规护理组(45.10%),得出“个体化护理可有效减轻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不良情绪,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这一结论,其结论与本研究较一致,研究结果也与本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但本研究还对比了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营养状况、舒适度、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研究结果更加全面。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开展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减少其并发症发生,还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其睡眠质量和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3]闫秀峰.免疫肠内营养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55-57.

[4]郑冬香,卢婉娴,谢佩卿,等.降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03-205.

[5]郭会丽.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44-145.

[6]王金萍.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10-110.

[7]谭志红,陈梅芳,卢志英,等.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时机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0):153-154.

[9]程一升,赵元琛,王永盛,等.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营养状态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4):216-218.

[10]曹雅娟.神经内科ICU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提高肠内营养执行率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5):8.

[11]程伟鹤,鲁梅珊,郭海凌,等.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98-102.

[12]王丽梅.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蛋白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4):194,196.

[13]杜鸿雁,费兆霞,孙莉,等.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4):357-361.

[14]周在霞,赵娜,赵琳琳,等.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对神经内科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786-2789.

[15]任扬扬,姜亚迪.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中实施个体化护理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8(18):141-142.

作者:尹燕菊 单位: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