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下的共青团工作路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的共青团工作路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下的共青团工作路径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成为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互联网也已成为青年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适应时代和青年的发展变化特点,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平等、即时和共享等特性,树立互联网思维,满足差异化要求,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探究工作路径,信息化治团、网络化治团,从而更好地引领和服务青年。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共青团;青年;工作路径

多次强调要做好青年工作,必须有能力引领时尚、引领风气;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指出“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形成‘互联网+共青团’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现下,做好“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一、“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大意义

互联网与高校共青团的关系最为密切。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最主要的使用群体。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互联网发展的技术、速度和方向。从微博、QQ、微信、短视频,到手机游戏、电商快递、外卖等产品的开发,网络技术开发人员大多为高校毕业生,其价值观与文化素养,影响着软件开发、产品设计以及互联网走向。同样,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习惯、圈子和个人成长也影响巨大。“辅导猫”“蓝墨云”和“钉钉”等应用软件的使用,为高校教育提供了线上载体,智慧团建、到梦空间等也成为高校共青团的一线阵地,QQ、微信、快递、外卖、手机游戏等软件更是当代青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共青团开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适应时代和青年的发展变化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使团的工作更加现代化、精准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开展工作,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作方式,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共青团表达观点和展现内涵的渠道,成为高校共青团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重要渠道。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磁力”有待再加强随着高校青年网络使用普及化程度及网上活跃时间的不断增加,高校团组织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化管理已难以应对。现有的层级化管理,理念方法自上而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实效,高校共青团只能按照院系、班级等建立各级团组织。高校青年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诉求、规划和理想千差万别,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社会服务组织的灵活开放,可以更便捷地通过收集、分析关注热点、行为特征、交际圈、消费趋向等方面的数据来提供给高校青年更多、更匹配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目前,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信赖感和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留”住和“黏”住青年。因此,高校共青团迫切需要通过“互联网+”激发自身活力,增强“磁力”。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网上平台建设有待再改进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对“互联网+”的应用特别是网上平台的建设,还依赖于传统模式,即将线下传统理念与模式照搬上网,按照日常的行政隶属关系,构建纵横交织、类型多样的网络平台,让青年难以快速找到诉求的责任部门和平台,分散了服务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网络平台的交互性较差,媒体推送的趣味性与职责性不能兼顾,平台界面的美观不足与功能布局的不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政治引领有待再强化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第一位属性。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共青团必须运用互联网手段引导青年。以活动形式代替活动目标,以活动手段代替活动目的,“娱乐团”“事务团”的称号随之而来。不能将“互联网+共青团”理解成单纯的与青年沟通的手段和向青年发送通知的工具。青年具有新信息传播和吸收的双重身份,互联网上各种理论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是非观、认知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就会造成共青团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的主责主业有所偏废,团组织的“先进性”和“政治性”引领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人才队伍有待再充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集聚一大批有创造性思维、有文艺气质且情感细腻的青年才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组织策划来运营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平台对青年人较高的黏性。而传统高校共青团工作人员多为理性严谨、稳重条理、讲究原则规范的“笔杆子”,现有的人才队伍立即实现气质能力的转变难度较大,人才队伍建设及储备都面临着挑战。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提升路径

(一)创新理念———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服务力互联网因其快捷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服务,对传统的生活模式与商业模式影响巨大。运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打通用户思维通道,把共青团的活动资讯、项目资源整合,设计“贴身服务”产品,用最少的时间让青年获取最大利益,可以实现让青年“不期而遇”地找到团组织。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理念,满足青年差异化要求,服务学习成才的需求,服务精神文化的需求,服务择业创业的需求和服务弱势群体的需求。

(二)创新思路———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吸引力一是内容创新。研究青年关注点,在青年用语、网络热词和历史典故中不断刷新话语体系,寻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契合点,通过“一日一课”、学习专栏等,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鲜活,以青年的话语形态回应青年的问题,提高高校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二是形式创新。利用使用频率高的微信、微博、抖音小视频等,以图片、故事、视频等形式,增强青年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我团官微以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习惯,直接与青年对话,“每逢大事看团团,亮剑发声听团团,路见不平@团团”,随时随地让广大青年参与团组织生活。

(三)创新手段———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引领力高校共青团的先进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走在前列,用先进思想来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互联网+”可以精准地为高校共青团把握青年需求提供手段,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依据。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引领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推进网络舆论引导,进驻各类网络空间,形成广覆盖、强影响的矩阵。积极研究和探索青年网络评论员、队伍宣传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建、管、用,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正三观、明是非,积极与负面、恶俗的网络舆论作斗争,净化互联网环境。第二,高校共青团推进第二课堂的过程中,要根据青年人不同诉求,收集、整理、把握青年动态,找准青年关注点,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比如推广“挑战杯”“创青春”等活动,做好就业创业宣传,推动“青马工程”和“三下乡”,开展思想引领和技能实训。第三,在组织青年方面,秉承“互联网+”平等精神,坚持“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团干部的角色不仅是教师与管理人员,更是朋友,是引导者,是合作者和支持者。

(四)创新机制———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共青团队伍战斗力一是着力构建专业团队。发挥青年的主体优势,从基层选拔有热情、有特长、有想法的青年,成立攻关小组,参与互联网+共青团建设工作。开展实训演练、专家授课、调研参观等多样化的学习培训,提升“互联网+”工作水准。二是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主动从技术层面上出击,收集青年在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数据,不断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新应用和新方法构建专业团队。三是着力构建保障体系。打破壁垒,联动互融,分层建立联络线、工作网,建立各类“互联网+”工作载体,推进上级部署、下级执行,下层反馈、上层完善互动联络体系,服务青年。四是着力构建管理制度。要建章立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互联网+”工作应建立刚性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思想重视与行动落实的工作作风。高校共青团宏观上要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做好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共青团软件开发的应用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的工作。微观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团的组织、引领、服务、维护工作,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连心桥”“风向标”“集散地”和“加速器”。

参考文献:

[1]李扬.“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建的新路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5):34—39.

[2]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3]王琦,张俊.共青团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29—30.

[4]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6—50.

[5]田晓勇,高雪冬,孙冬雪.改革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研究,2019,(4):117—122.

作者:陈阳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