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及补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产品及应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这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研究在梳理近四分之一世纪大学生常用社交媒体平台演进阶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网络正能量的积极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元年。二十多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影响下,中国大学生网络互动平台从BBS论坛迁移到了新媒体平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人”,是乘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他们呱呱坠地,到成长中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网络。他们是新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的践行者,又是潮流和信息的生产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于1997年11月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此后,每年分上、下半年各两次统计报告。最新一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民体量庞大。在2018年6月的报告中显示,98.3%的手机网民群体中,学生数量最多,学历方面,大专以上的比例达22.4%,由此可见,大学生网民已是我国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1]。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沉迷网路世界,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沉迷网路游戏、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脱离,影响了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正向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由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的“宣传”一词演变,历经了“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过程[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延伸及补充,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又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3]。辅导员工作职责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工作。大学生处于思想转型过渡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处于养成阶段。因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新技术对其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当其时。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演进脉络
第一阶段(1995-2007年),以BBS论坛、门户网站平台发展催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缘起阶段。国内高校社交圈最早流行的BBS是在1995年出现的,随后,迅速在各大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4]。曾经红极一时的西陆社区、天涯社区、西祠胡同三大BBS论坛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成为当期大学生群体追捧的对象。BBS论坛在大学生社交行为方式、校园舆论导向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第二阶段(2007-2014年),为即时通讯与移动社交应用引领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扩展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更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进入大学生社交领域。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社交应用开始改变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一阶段的QQ、微信、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平台渐次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社交聚集地。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推进,在垂直应用与短视频、直播等新型社交平台的主导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络社交应用中,微信、QQ、微博的使用率仍占据榜单前列。但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应用迅速崛起,社交应用呈现出全民化趋势,网民社交时间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来看,虽然自媒体产品很多,但是学生的总体精力有限,因此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和接触到的自媒体信息也局限于大数据推介内容,因此可以通过逐渐占据学生社交生活空间的形式,将主旋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视野。
三、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生活圈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德学”“五进”教育思想为内容的立体循环式活动,贯穿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再通过理论知识框架搭建,明确该引领学生什么;最后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将“德学”“五进”思想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圈之中。在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和手段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参与。最后在学生学会分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基础上,学做高素质校园网民,进而尝试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体的工作框架如下:
(一)即时通讯子系统搭载的平台主要有QQ、微信、电子邮箱等。QQ群可有效备份管理重要档案文件,召开大、中、小型会议,举办特色线上活动,采取三级管理系统。微信群可作为表达感情、休闲娱乐平台,采取二级管理系统。电子邮箱为备用通讯系统,主要用于保密级文件传输。学生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群内成员管理、网络隐私安全保障等工作均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QQ、微信等应用平台不仅是聊天工具,它们还有丰富的内置框架值得利用,除有效提高日常学生事务工作效率外,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后续处理各环节的学生教育引导上同样适用。
(二)线上会议子系统搭载的平台主要有QQ、微信、B站、抖音、腾讯课堂等。可弥补线下会议场地条件、时间错位、空间阻隔等条件限制。既能解决学生在重要会议及集会的出勤难问题,也增加了学生参会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出勤率。
(三)生活杂谈子系统搭载的平台主要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贴吧、B站、抖音等。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要节日、生活事件,将主流媒体的相关信息集成在社交平台版块,以“案例分享+理论总结+方向引导”的形式,针对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将“德学”“五进”等理念融入生活,做到理论内化于心,事件内化于身。生活杂谈子系统主要集成学生碎片化时间,具有较高的信息集成性、沟通的即时性。同时,以最大的广度和最快的速度分享给每一位学生。
(四)树洞分享子系统搭载的平台除了QQ和微信的留言,还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邮箱、B站等平台的私信功能及树洞菜单。本系统主要为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开发,同时也用于搜集学生的个性化建议及意见。树洞系统突破交流场地限制,也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能较大程度上对敏感学生和敏感话题进行保密。树洞系统汇集的建议及意见等内容,有利于了解少部分学生的个性化情况,进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学生管理工作改进和加强。
(五)互助学习子系统搭载的平台种类繁多,目前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实用的主要为学习强国、B站、慕课网等媒体网站和学习平台等,起到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学习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脉络,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任务寻找特定的学习内容。学习系统的设置,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学习资源浩如烟海,有针对性的取舍和筛选尤为重要。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针对性,学习系统的内容推荐主要结合大学各年级的学习任务展开,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则附加在生活杂谈系统和树洞系统中。学习系统内设学习兴趣小组,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搜集或分享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任务打卡或团体协作的形式学习某一模块知识,形成网上云自习和网上云课堂。
四、总结与展望
以新媒体平台为抓手,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五级育人平台系统,突破了时空限制,创新了工作路径,有利于发挥网络阵地战斗堡垒作用。运用“理论+网络+实践”的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与新技术相融合,创设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感同深受的体验增加感染效果,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包容开放的平台环境激励创作热情,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出“校园好网民”。搭载多种社交平台的育人系统围绕着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交时空,用实际的事件和案例为抓手,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生活困难,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听得懂的故事,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搬到学生面前。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1:200的师生比例下,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量巨大,但仍存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普遍现象。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及时、不充分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导致出现学生不理解辅导员为什么这么忙,辅导员抱怨学生不懂事、不体谅的矛盾。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工作路径,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工作实效性。网络平台的一些私信功能还能解决学生的保密性需求,增加了学生向辅导员坦诚沟通的机会。搭载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创建学生管理工作大数据库,使工作留痕,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与效果相较传统方式都有显著提高。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无论多么精彩的一次班会、一节党课,其受众群体始终有限,而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迅速、有针对、更广泛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新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既懂政治业务,又熟悉网络文化。但是,辅导员工作仍具有流动性大的现实特征,网络化的工作成果积累,使复杂而零碎的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网络传播杂志.第43次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EB/OL].
[2]冯刚,金国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经验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33-39.
[3]闫科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1):25-28.
[4]潘敏,等.国内外BBS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68-72.
作者:李青芫 徐达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