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

摘要:中国互联网从正式引入至今有30年,经历了萌芽、初步探索、高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从一片空白到应用广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如今正迈向融合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发展重点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变,消费结构不断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新经济形势不断涌现。新时期中国互联网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国家地区,内部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明显,东部部分地区遥遥领先,中西部水平相对落后,但部分区域表现突出发展迅猛。

关键词:中国互联网发展融合

互联网引入中国至今30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普及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最新阶段,互联网发展对于紧抓新产业革命历史机遇和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再提网络强国,互联网发展不断迎来黄金机遇期。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把握发展现状,对于促进互联网进一步应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演进趋势

中国互联网从1987—2015年的发展历史根据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萌芽期、引入探索、高速发展三个阶段。

1.1引入萌芽期(1987-1994)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上首台自动分发域名的DNS、万维网即WWW等都被发明出来。中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寻求向国际互联网接入,初期主要是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应用为角度出发加以推动的,以电子邮件交流为主。1986年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北京710所一台IBM-PC机,向欧洲发出一封邮件,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封从境内发出的电子邮件。1987年,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在德国WernerZorn教授的帮助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节点,正式拉开了中国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三金工程”,提出要建设中国的“信息准高速国道”。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式从国家层面启动。1994年4月20日,在多方努力下,中国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标志着中国全功能连接入国际互联网。

1.2初步探索期(1994-2002)

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国家四大Internet主干网从1994—1996年纷纷确立,并于1997年实现互联互通,随之中国公用互联网骨干网二期工程进一步对8个大区带进行升级。截至1997年10月31,中国已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以及62万上网用户和1500个左右的WWW站点.第二,互联网创业初潮涌起。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早进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民营企业。1996—1999年,新浪、搜狐、网易等重要门户纷纷成立,1999年,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并融资8600万,迅速掀起了其他重要门户的上市热潮。至2000年中国WWW站点迅速飞涨到265405个。第三,互联网浪潮经历泡沫洗礼。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在上市初期就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大量资金涌入。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至2002年,滑落到仅为1108的最低点。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倒闭。中国不断探索寻找发展出路。

1.3高速发展期(2002-2015)

第一,移动互联网占据主导地位。随互联网快速普及,以及3G、4G网络建设覆盖率快速增加的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远超预期,迅速占据网络主导地位。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6.19亿。移动支付购物交易总额占整体网络零售交易总额比例已超半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则进一步升至8亿5千万美元,是美国同期70倍以上。第二,互联网成长为主流媒体。依托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对消息的快速获取和即时传播、即时通信功用日益强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了解世界,认知他人以及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北京奥运会时,奥运会在历史上首次将互联网、移动平台纳入传播体系。互联网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阳光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简政放权,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强化社会监督方面也作用显著。第三,消费互联网发展至顶峰。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通过提供即时的高质量内容和有效的信息服务获得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于发达的各类互联网终端,以消费为主线的互联网快速渗透到广大消费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各类互联网企业呈现规模化发展。中国网络和移动购物交易规模从2011—2015年增长了4.75倍,但增长率从70.2%下降到36.2%。第四,中国互联网在全球影响力凸显。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网络强国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中国网民和宽带接入数量就超过美国。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规模均居全球第一位。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位,同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根据BCG对eGDP的指标测算,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在整体GDP中占比全球领先。

2中国互联网现阶段发展特征和趋势

2015年,国家首次正式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利用互联网发展成果,为各个产业和行业注入创新发展驱动力。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从2015年开始至今,互联网来到融合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2.1发展重点转向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纵深发展,加之“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传统以服务为主的互联网产业不断向与实体经济融合寻求拓展和突破。报告正式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对当前形势的精准把握与科学引领。互联网技术不断为传统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注入提高生产服务效率、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产业链升级改造,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能。融合方式多样化,可以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通过平台向专长互联网技术的公司购买服务,包括网页设计、产品信息、售后反馈处理等,提升服务水平与产品附加值。也有更深度的融合,借助对产品网络模块加载,后台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优化产品设计和使用体验、产品全生命周期化管理、智能车间等。在融合过程中,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找到最佳契合点,继而引发全行业的广泛创新和变革。

2.2互联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电子商务为互联网消费打开了新世界,并迅速改变着大众的购物消费方式。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5.33亿,使用率68.8%,手机支付用户规模5.27亿,使用率70%,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美元,居于全球首位。伴随互联网消费总量增长,其内部结构也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中新兴业态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比重不断提升。根据阿里平台的销售数据,从2012—2016年,“双十一”期间通过阿里零售购买的智能消费比例从1.6%提升到7.4%;阿里研究院对网民消费热点分布进行分析,推出2016年品质消费“十大件”商品,其中有洗碗机、自平衡电动车、健身衣、一体智能坐便器等,体现出当前居民消费倾向的转变。跨境电商贸易也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08—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9倍,同期跨境电商交易增长了8.125倍。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仅出口就达6.3万亿,同比增长14.5%。

2.3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

随着消费型互联网发展趋于平衡,除了其内部面临着结构升级的形势,整体也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转变。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的消费者,提高消费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针对生产企业,在采购、库存、生产、流通、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和运用,可以改进企业生产制造流通环节的效率,灵活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生产及产品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指出,消费互联网当前趋于饱和,向产业互联网布局的转变势在必行。中国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努力向产业互联网进军。阿里巴巴曾尝试进入企业软件服务领域,百度现在正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技术。而制造业巨头也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海尔、通用、西门子等大型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以产业互联网市场为支撑积极寻求转型。

2.4基于互联网技术运用的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

服务型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智能化生产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空前提高,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便捷,使得共享经济这种自下而上的新经济形式正在快速改变着传统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共享单车、摩拜、滴滴打车等作为共享经济试水的最初尝试,迅速风靡中国市场并传播到大洋彼岸。共享汽车、共享办公室等各式各样的新共享形式也层出不穷,其消费主体也从普通消费者向企业延伸,最终走向产业互联网。面向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的猪八戒网,最初以为企业提供创意共享服务为主,满足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意需求,经过两年的积累和准备,2017年推出了天蓬网,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中高端需求,在行业和产业方面纵深发展,提供财务、法律等更多专业领域的服务。这种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均以大数据、云计算的充分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

3互联网应用的区域特征

由于不同省份的要素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思想观念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三级阶梯依旧存在。互联网发展受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

3.1各省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是各个学者在研究互联网区域发展差异中较常用指标,反映某地互联网应用程度,也能够显示互联网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潜力。截至2016年底,中国除天津、青海、海南、宁夏、西藏之外,已有26个省份网民规模逾千万。网民规模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人数最多的广东省2015年12月7768万人,2016年12月则高达8024万人。最少的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均不足500万。从互联网普及率来看,世界发达地区这一比率在70%左右,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普及率最高,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已经超过70%。亚洲地区平均普及率40%,云南39.9%略低于这一水平,全国平均53.2%,远高出亚洲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从网民规模到互联网普及率,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总体最为落后。另外,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贵州六个省份虽然当前网络普及率在全国排名中后,但普及率增速在10%以上,显示了中部地区发展互联网的巨大潜力,贵州、重庆、四川在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突出。

3.2“互联网+”数字经济省域排名

2017年4月20日,腾讯研究院公布了新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用独立设计的指标体系测量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总值。综合了腾讯微信、QQ、支付、云、城市服务、众创空间等核心业务平台的全样本数据,以及京东的电商数据,滴滴、携程等旅游数据,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互联网+”在各地的落实进展情况。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排名靠前,依次占据前六位,其中广东以54.23%遥遥领先;湖北、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区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别排第九、第十、第十一位;四川、重庆是西部地区“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分别排名第十和第十三位;全国排名最后的是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总体来看,“互联网+”数字经济排名与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排名高度相似,排名前十的省份和地区东部地区占了七成,其余是中部地区,中部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较猛。

参考文献

[1]冯华,陈亚琦.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3).

[2]张磊,张鹏.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动力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2).

[3]李晓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经济纵横,2016(3).

作者:杨梦洁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