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中医传承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医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西医的巨大冲击,急需借力互联网新兴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医发展存在被边缘化,后备人才不足,中医价值未充分体现,国人传承中医的意识不强,从业者技能有待提高等不足。与此同时,新时代下中医也面临着中医治疗肺炎疗效明显,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越来越认同中医价值,国家政策和AI技术赋能中医发展等机遇。基于上述研究,紧扣互联网信息优势,从实施在线诊疗,建立互联网医院,打通中医药流通环节,建立“互联网+中医医养”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中医传承;医养结合
1中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1被迫处于边缘化,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现代西医引入了对照、统计和循证的思想,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理论体系,而中医是经验性理论,很多理论未经现代科学论证,因此西医科学论,中医伪科学论甚嚣尘上,中医被逐步边缘化。截至2019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76.7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增长7.2%。虽然中医卫生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并不代表中医人才培养形势乐观。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师承和学校教育一直都是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师承的方式限制了培养规模,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总计仅为42个。二是中医经典理论知识薄弱,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对中医的信仰度不高。三是当前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西化”倾向严重,课程体系中一半或一半以上是西医课程。
1.2国人未普遍建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中医的价值未充分体现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未病先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毒侵袭。既病防变主要是指慢病调理方面。在近日公开的《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中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目前有1.6~1.7亿人,脂肪肝患者约达1.2亿人,血脂异常的约1.6亿人,充分表明我国慢病调理市场需求巨大。中医学在治未病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我国在2007年就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但该体系尚不健全,国人未普遍建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当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很多医院表面上挂着“治未病”的牌子,实际上只是简单从事一些康复、针灸之类的工作,无法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二是地区医疗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和基层地区的医疗资源差距明显,而实际上基层地区对于疾病预防的需求更大。三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中医经典理论知识薄弱,学科发展滞后,现在很多院校都设立了护理、康复、针灸等专业,但几乎都未设立“治未病”专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断节。
1.3国人对传承中医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有待增强
最近有机构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中医文化认知来看,大多数学生仅仅了解中医的传统治疗手段,对于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过程等了解很少。从中医文化认同度来看,仅有一半人肯定中医的实用医学价值,在问及中医是否有望走向世界时,仅有一半的同学持乐观态度。在问及中西医职业选择时,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学选择了中医,更有一些同学在对是否愿意主动传承与推广中医文化表示看情况或与自己无关。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漠然的态度与我们提倡人文素质教育是相悖的。也折射出国人对于传承中医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有待增强,中医在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足以让我们树立绝对的文化自信。
1.4中医从业者对中医理论的领悟和运用技巧有待持续增强
中医诊断病情大都靠西医医疗设备,诊疗方案也大多为中西医结合,中医技艺运用不足。究其原因:首先,高校的中医药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中医课程的教学时数偏少,而西医课程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无法体现高校中医药专业的特色。其次,中医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中,教师大多关注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运用,而在授课方式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少。最后,职称评定和西医采取的标准一样,对中医从业者提升中医技能缺乏激励。
2新时代下中医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机遇
2.1中医介入肺炎治疗疗效明显,国际卫生系统越来越认同中医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先生曾说,“中国疫情局势实现逆转,中国的抗疫措施经过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值得借鉴。”据国务院新闻办数据显示,全国肺炎确诊病例的91.5%在治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且中医药临床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一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随机对照开放性实验显示,中医在改善症状、提高核算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500名使用中医药的患者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从轻型转为重型。对75名重症患者进行的一组临床对照实验,发现同时使用中西药的患者要比单纯使用西药的患者,在核酸转阴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降低。同时,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卫生系统越来越认同中医价值。2019年5月25日,在瑞士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传统中医药学纳入其中,使中医药学和世界主流医学有了同台竞争的机会,也表明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认可,为中医药打开世界的窗迈出了关键一步。
2.2国家政策赋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19年10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积极作用和多重价值: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全面实现。二是依托中医药的原创性,促进我国生命科学技术取得新突破。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四是推进中医走向世界,实现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见中也明确了中西医发展的关系: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医疗模式。同时,意见也进一步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五是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六是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
2.3AI技术助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
AI技术即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目前,AI技术已经在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药物研发、智能诊疗、智能手术导航系统和健康大数据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结合中医药产业的特点和传承诉求,AI技术可在挖掘中医药数据,中医诊疗及学习辅助系统,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等三方面发力。
3互联网环境下中医传承和发展路径
3.1拓展“互利网+中医教育”新渠道
肺炎疫情推动了“互利网+教育”的飞速发展,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学也要紧跟时代,一是在打造中医学金课的同时,利用MOOC等互联网教育平台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广泛传播,增强中医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影响力。二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及其依托微信的小程序、公众号向群众传播中医文化。三是开发和推广优质的中医APP,通过专业的中医服务形成特定用户粘性。四是严格按照国际中医远程会诊服务规范,建立国际远程教育平台,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世界人民提供服务,打响中医文化的世界名片。
3.2以新基建筑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新基建是在新旧动能转化和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于2018年底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基础设施为支撑,为我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公益性的创新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国中医在民间认同度不高,甚至被认为“伪科学”的重要原因是中医诊疗基本凭借医生的经验,疗效不确切,因此可以利用新基建增强中医的智能化,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3.3在线诊疗,实现优质中医资源共享
随着“全民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国民注重养生。不同于西医,西医采取的是一对一诊治,哪里不舒服治哪里,缺乏整体性根治。而中医,顺应自然规律,吸取老祖先留下的传统处方,对人体有益无害,从科学养生和保健的角度,它更合乎科学和自然规律,因此中医拥有强大的目标市场。通过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搜索医院和科室分类,找到自己心仪的医师,预约挂号进行线上问诊或确定线下问诊时间。同时,会按患者所处地理位置推荐名医,实现医患最优匹配。比如作为一款中医在线医疗咨询APP的甘草医生,利用互联网将中医资源整合起来,在线接受用户咨询,并予以解答,包括免费问诊、图文咨询、体质测试、手型测试等主要功能。
3.4建立互联网医院,促进线上诊疗合理化
互联网医院是指依托线上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处方审核、远程诊疗、质量监管等功能,线上设置云诊室、远程会诊中心等实体诊疗平台,连接院内优质专家资源,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目前,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京东方医院等五家医院,作为安徽省首批互联网医院已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的合法运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所在地级市政府发放的互联网医院经营牌照;二是依托当地线下实体医院进行线上诊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总规模达300亿元,用户数量近2亿,覆盖到患者看病的全部流程。
3.5打造“互联网+中医医养”新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推动中医与养老事业融合发展,鼓励中医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以及居民家庭,必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产值不到1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鼓励支持养老领域内的医养结合,加快“互联网+中医医养”发展力度,也出现了成功案例。如上海静安区卫健委将中医医养健康服务与上海市1+1+1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出了一款基于微信端的中医健康服务小程序———“杏林智医”,该程序通过健康问卷形式,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通过智能辩证系统,给出个性化中医健康养生方案,真正实现医养结合。
作者:孙翠平 方露露 陈亚婷 单位: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