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应用问题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拥有巨大辐射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来,对于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阻碍了海城市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以辽宁省海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并针对目前海城市家庭农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问题,完善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互联网+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家庭农场;现代化
一、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一)海城市家庭农场对互联网设备使用情况海城市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拥有电脑1.24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无线网络覆盖情况不太乐观,实现无线网络全部覆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48%,最低的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中电脑完全没有联网的比重有6%。海城市家庭农场使用互联网购买过生产资料或农产品这一比例为44.0%,有40.9%的家庭农场通过互联网销售过生产资料或者农产品。但经过长时间努力,海城市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2020年1月到5月海城市家庭农场基地复工,积极推动传统商贸市场转型,直播线上销售额达到10.6亿元。2020年9月海城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协同物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祝家庄家庭农场举办互联网南国梨现场销售会活动,持续三个小时的直播中,收到下单量1207单,订购南国梨8993公斤。
(二)海城市家庭农场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员情况海城市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年龄大部分为40-50岁,占60%。学历大部分为初中文化,占家庭农场总从业人数的5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10%。家庭农场从业人员习惯了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并不普及。
(三)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融资情况海城市家庭农场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所需资金:第一,自筹或借款。对普通家庭农场,他们的收入主要是劳动所得,收入长期不高,积蓄不多,自筹很难达到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当自有资金不足时,农场经营者更多的是向熟人借款,由于农民的余款普遍不多,借款也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需要。政府相应补贴。目前,各项补贴对家庭农场的运营是杯水车薪,就算偶尔获得补贴,也存在与资金需求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根据海城市农委调查显示,200家家庭农场中,2.5%的家庭农场取得了银行贷款,贷款金额普遍在20万元以下,极少数为50万元以上,贷款额度普遍较小。
二、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应用问题及原因
(一)农户缺乏使用互联网技术应用意识农户的传统生产和销售的方式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家庭农场作为新兴事物,以往都是传统小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就目前情况来说,家庭农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由于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现代化生产方法有抵触心理,导致了生产方式单一,同时也阻碍了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平台对土地流转信息供给不足家庭农场主要靠流转周边小农户土地来实现规模扩大,但是由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小农户对家庭农场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和时间不清楚,导致自家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在土地流转后,小农户进城务工期间,对自家土地经营情况不能及时掌握,这也成为小农户不愿流转土地的原因。一方面,政府信息服务不到位,另一方面,当地互联网信息平台,小而分散,资源采集能力不足,信息呈现细碎化特征,对于土地流转市场信息整合能力不高。导致小农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当地家庭农场需要土地流转的情况。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且服务内容只局限于土地流转信息收集,信息,合同签订,民事纠纷等方面,土地流转的质量和效益难以保障。
(三)缺乏互联网技术应用人才海城市地域比较狭小,且经济水平一般,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愿意在大城市工作,家庭农场的决策者,管理者都是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农产品营销的能力不足,这就导致海城市的人才流失,高新技术很难传播,海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严重,本身接触高新技术的能力就弱,文化水平低,对互联网,技术操作水平有限,仅仅停留在收发信息的层面,这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海城市缺乏应用互联网技术招商引资的人才,对网站基本的设计与修复的专业人士,以及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大数据探索的高学历的人才,这将是海城市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中起到关键作用,农民因为自身素质的局限,无法与互联网融合,使农产品渠道狭窄,阻碍了海城市的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缺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流转更多土地来扩大自身规模,雇佣周边小农户作为农忙期间的劳动力,同时家庭农场还需要改善基础设施,不断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来提高销售量。本身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容易被自然灾害影响,所以资金筹措是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阶段,海城市家庭农场主要通过自身务农收入来获得资金,年销售量在10万-50万元这个阶层居多,对基础设施购置和生产资料投入空间小。其次,家庭农场也向周边小农户借款,因为小农户生产力水平低下,规模不足,机械化程度不高,收入也并不富裕。一些金融机构,因为不了解海城市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对家庭农场贷款偿还能力,信誉未知,并且考虑到农业本身具有的弱质性,不愿意把资金借给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本身也缺乏有效的抵押手段,没有固定资产。长期如此,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很难从互联网技术平台获得市场信息,导致供给与需求间矛盾,不能保证农产品销售的质量,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量外地的竞争者涌入,海城市容易缺乏竞争力,农场主在销售农产品中承担较大市场风险。
三、针对海城市家庭农场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出建议
(一)引进专业人才海城市家庭农场缺乏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发展,海城市可以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对家庭农场成员互联网技术应用进行指导,对住房补助,子女的教育资金,适当采取优惠措施。互联网技术人员要定期对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者培训,传达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教他们如何通过电商平台去销售农产品,开发并利用3S技术[2],对农产品的生长情况,大棚温度进行检测,减弱自然风险对海城市家庭农场收益的影响,培养家庭农场成员的现代化生产意识,提高海城市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搭建土地流转互联网技术平台发展家庭农场的首要前提是获得集中连片的土地,来扩大机耕规模,目前,网上建立了很多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供各地方的土地流转需要,采用B2C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土地流转范围,土地流转不止局限于本村。根据互联网技术平台小农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庭农场来流转土地,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家庭农场可以标注土地租金,交易方式,付款方式,并给小农户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农村地源信息整合,土地金融,土地评估,大数据服务等方面,对于有土地流转需求的主体通过官网的信息,可以实时掌握相关信息,避免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也为小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多元化的土地流转解决方案。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可以通过谈判签约,在网上支付,并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小农户土地流转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三)提高家庭农场的融资水平财政设立专项家庭农场发展资金,加强农村信用社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信用社放宽对家庭农场的贷款限制,降低贷款利率,实行差异性贷款模式,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给予不同程度上的贷款限额,可以通过优惠贷款,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政府应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可以参考其他地区探索破解农产产权抵押难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取消或者适当放宽对农村承包经营用地,宅基地的抵押限制,提高农村产权的流动性,建立农村产权市场,实现农村各类产权效用[3]。
(四)创新农产品网络销售方法海城市家庭农场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大多是现产现卖,销售方法有局限,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农场主可以通过预售的方法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这样农场主可以在电商平台上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迅速准确了解到市场信息,又节省了交易成本,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农场主可以对购买预售农产品的消费者优惠,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农用设备共享平台现阶段海城市的家庭农场规模较小,经济水平较差,农用设备购买成本较高,当地应该建立一个农用设备互联网公用平台[4],通过互联网平台,农场主可以看到,农用设备的需求信息,通过大数据信息,各自农场主分配好使用时间,此外该互联网平台拥有GPS系统,掌握现在农用设备的作业情况和作业地点,农场主可以每时每刻对农用设备监测,这样提高了家庭农场受自然风险的影响,提高了农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合理分配好农用设备的使用。
(六)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家庭农场知名度海城市家庭农场应该提高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介绍,例如拍视频,后期剪辑,文字配图等手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海城市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和销售的农产品种类,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此外农场主应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当地的特色,将特色农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销售,在互联网平台上具体说明,对农场环境拍摄,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有一定认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参考文献
[1]韩旭东,杨慧莲,李艳,郑风田.网络销售何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基于全国3360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实证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5):495-507.
[2]马建浦.通信技术在我国智慧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04):72-76.
[3]张正宝,栾香录.我国家庭农场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5(12):85-86.
[4]朱红根,宋成校.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20(08):40-53.
作者:翟绪军 王润荻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