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金融领域中,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必须针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此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在金融领域中,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业务范围。互联网金融具有诸多优势,如产品种类多、成本低、支付灵活、服务多样等,同时,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公开程度更大,能减少风险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很多商业银行客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进入到金融圈,这也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实际中想要提高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充分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对于互联网金融,其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或者是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手段开展自身业务。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投资、网络理财产品等,其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便捷性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是其区别于传统金融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办理中,用户需要到银行的特定网点办理,而互联网金融用户只需要利用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业务,十分便捷。同时,用户在消费时,可以直接利用手机进行支付,十分便捷。
(二)大众性在传统商业银行中,金融产品、金融业务大多是面对大型企业、中高端收入群体,排斥性较为明显。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很低,一些低收入企业、低收入人群都可以享受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时,很多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只需要100元、200元就可以购买,十分贴切平民生活,这就使得金融业务真正面对的群体是社会大众。
(三)引致性在实际中,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活动,并不是为了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利益,更多的是为了电子商务发展而服务的。如在电子商务产生初期的金融矛盾中,买卖双方不相信对方,买家不愿意提前付款,而卖家也不愿意提前发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弱化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中介地位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各种互联网平台可以让用户获取更加精准、及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本身的信息中介地位逐渐被弱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时间、空间已经不再是制约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可以构建相应的网上银行,来为用户提供银行金融服务。但是在实际中,很多用户要求比较高,而商业银行设立的网上银行操作比较烦琐,难以满足支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的支付方式受到了用户青睐。第三方支付模式与之前的支付方式相比较,其更加灵活,个性特色也更明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融资类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类似业务带来了极大影响,很有可能对银行贷款方式造成改变。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可以根据用户资金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并且能给予用户相应的融资支持,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信息共享的深入发展,专业性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金融通过线下金融服务整合,能更好地对客户资源进行判断。同时互联网金融还会对银行欠债业务带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活期存款上,互联网冲击下,很有可能引起活期存款减少、用户资金转移等。此外,互联网金融还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来一定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发展造成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改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发展契机,对于新技术应用也越发看重。这也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推陈出新,实施内部改革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部改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让商业银行明白今后移动金融会变成金融竞争的主战场,在实际中要想获得大量客户和数据资源,就需要有相应的平台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促使商业银行注重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整理、分析,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以此更好地掌握用户金融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提升。
(四)互联网金融可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在新时期下,市场竞争越来越严重,对商业银行而言,也是如此,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水平。互联网金融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的优势,而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具备互联网金融这种新金融模式不具备的优势,两者既呈现竞争的关系,也呈现合作态势,而从实际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只有进一步加深合作,才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来说,第三方支付虽然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无法正确获得真实的客户资源信息,而商业银行手中有真实可靠的客户信息资源,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方式,直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这对于商业银行市场化发展有极大影响,同时,还能促进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提升。
四、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注重上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多样化的服务对于用户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更多的用户看重服务多样性、个性化。所以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还需要创新自身业务,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多样化的服务感受。商业银行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金融本身的优势,并对自身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优化业务办理效率,挖掘更多客户,并满足其合理需求,提升金融业务服务水平。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本身要不断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强化互联网业务的资源投入,增强网银技术水平,拓展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业务服务范畴,为用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如银行可以推出一站式金融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网银、微信银行公众号等进行完成定转活、活转定等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实现理财产品自主赎回申购。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的合作,全面拓展结算支付业务范畴,通过收取交易手续费来增加银行的收入。
(二)强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协作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也存在诸多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本身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信用问题,互联网金融的贷款坏账率远远高于传统商业银行,这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暴力催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良好的对外信誉,但是商业银行存在业务繁杂、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可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丰富客户数据库挖掘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能为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商业银行,可以以“投资者”的身份融入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借助其客户群体优势,丰富自身业务,并利用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经验不丰富,无法将各类金融产品的优势发挥出来,互联网金融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恰好是商业银行本身的优势,因此,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融合发展,可以做到两者的同步发展。
(三)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在过去商业银行大多是设置固定的网点,实现自身业务服务,这种方式会在时间、空间等层面上给用户服务造成限制,加上在过去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用户服务重视力度不够,造成了用户体验不佳。互联网金融具备个性强、操作简单、交互营销、交易开放等诸多特点,其可以带给用户更加独特、个性的体会,其高质量的服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此,商业银行也需要树立全新的观念,要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观念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全面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客户信息收集、整理、分类、服务的一体化,并构建客户完整信息图,对客户类别进行细致划分,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打造综合智能开放的网点,将理财顾问、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诸多营销资源融入智能金融体系中,加强与商户、媒体之间的合作,强化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建立品牌金融产品,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商业银行良好发展。
五、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丰富了投资多样性,增加了中小企业及个体的融资模式,促进了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带来了极大影响,制约到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并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来推动商业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俊.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J].今日财富,2018(14):1.
[2]代升.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J].商情,2018(31):166.
[3]梁超.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研究[J].中国经贸,2018(6):106-107.
[4]卓子晗,徐晓芝.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2):137-138.
[5]万昕.基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19(13):32-33.
[6]李宏超,牛艺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分析[J].中国商论,2019(11):165.
[7]曹鹏宇.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J].经贸实践,2018(2X):156-157.
[8]丁欣威.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智富时代,2018(7X):11.
作者:符国邦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