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师生对后勤管理部门的多元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后勤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产生管理合力,提高管理质量。然而,在管理过程也遇到诸多挑战,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力量薄弱、体制不健全等,严重阻碍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强化认识,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促进管理规范化。
高校后勤管理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重要的服务责任,是高校各项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广大师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多样化需求,也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后勤部门需要强化认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其服务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更具现代化、信息化、精准化。
一、高校后勤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资源共享,让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更高效便捷。传统管理模式中,常见的就是纸质办公,师生需要填写一些表格,后勤管理人员也需要及时归纳登记数据。当信息容量过大,加上各种人为因素容易造成部分数据失真和传递不及时的情况,导致各项工作滞后、拖延、不及时。而信息化管理,通过运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统计、整理,可以让管理更具规范化,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管理人员可以科学调度,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资源浪费。
(二)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担负着重要的管理、服务职能,工作内容包含很多方面,如财务管理、维修管理、伙食管理、运输管理等,日常工作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也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需求,也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后勤管理部门会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工作,鼓励工作人员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
新时期,高校日益重视后勤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带来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后勤工作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后勤管理方法,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后台数据的远程调研和整理。例如,可以远程了解高校的人力资源运行质态、学生住宿情况等,便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适当调整。另外,高校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会加强相关信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新媒体媒介优势,如完善网站建设、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等,让师生借助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系列后勤问题,极大提高了师生的满意度。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观念意识淡薄
近年来,为顺应教育改革需求,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现代化、智能化,各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设“智慧校园”,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然而,我国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经验不足,仍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不肯走出以往管理的“舒适圈”,在更替传统管理模式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信息化建设工作仅停留在表面,造成管理效果的弱化。而在政策层面,未形成统一引导和规划,也没对相关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制定统一标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繁多,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关数据平台支撑,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办事效率低。
(二)管理力量薄弱
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水平会对管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来促进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养,扩大管理队伍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存在知识文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加上队伍信息化建设跟不上,造成信息化人才缺口,无法达到后勤信息化管理实际需求。一些年龄偏大、资历较深的老员工,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在日常办公中偏向于依赖以往工作经验,缺乏创新思维。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基于薪资待遇、日常工作的烦琐等因素,不愿花更多精力去提升自身素养。总的来说,人数不够、业务能力跟不上、日常任务繁重等问题,造成了后勤管理的效果弱化。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前我国高校已逐渐开展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高校都取得了初步成绩。例如,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方便了师生对各种费用的缴纳和支付,还有宿管系统、工资发放系统等。然而,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纵观全国各大高校,它们在后勤管理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性,如果每一所高校都去自主研发设计一套后勤管理系统,间接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现阶段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高校,也会和其他高校进行成果共享,但由于地理环境、校园文化等差异性,同一个软件也不完全适合所有高校。有的学校也会借助校外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来开发,虽信息化程度较高,功能覆盖面也广,但是也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而且整个调适、运行过程涉及成本也较高。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重塑管理理念,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高校来说,推行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趋势,以其自身优势能带动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校园,相关部门要转变理念,加大支持力度,利用智能优势,充分发挥主导功能。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改革阻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制度,如工作人员老龄化、学历层次低、知识能力素养不高等用人制度;完善相关工作,如事关师生信息甚至隐私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高校要做好安全信息维护工作、减少重复工作,还有事关后勤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可以要求工作人员制订短期、中期、长期的考核目标,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总体战略目标,提高网上审批、信息公开化水平,简化办事手续,普及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后勤信息化平台升级。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快对信息化平台的升级转型,进一步完善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例如,可以将集成化技术、职能数据采集技术、移动通信设备技术等融合起来,借助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对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避免后勤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带来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综合素养
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因此相关主体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个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学校组织业务能力培训。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来发挥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勤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发挥榜样作用,带头进行研究,及时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前沿情况,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制订具体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后勤管理、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方面培训,提升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素质。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多“走出去”开展访问调研,分析先进经验并加以借鉴,及时查找不足,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学习。信息化背景下,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文字处理能力。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对后勤部门所提供的生活、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后勤管理部门面对各种新变化和新情况,只有加强自我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学习和研究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和技巧,保证提供的服务真实契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协作,促进管理规范化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后勤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小到一张饭卡,大到车辆安排等,都需要工作人员登记核实。如果不同领域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将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严重阻碍后勤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必须要有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制订建设目标和方案,注意目标不可宽泛,方案要切实可行,避免假大空,要依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例如,在选取相关信息化设备时,结合具体的系统分析结果来选取实用性强的设备,避免盲目性。高校相关部门间要加强协作,展开深入交流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建设主体力量,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化管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另外,学校领导层要带头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促成后勤管理部门同企业、社会、其他学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信息、利益分享机制,引用其先进管理理念;再结合自身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丰富和创新,借助新思路和手段推动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在开展试点先行的时候,相关部门可以先去调研或邀请领域内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指导意见,试行成功再加以推广。
四、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的需要,能够让后勤管理更具现代化,极大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多元需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强化认识,进一步促进各种资源整合,形成管理合力,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蒲晓轩.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J].学术论坛,2020(11):21-23.
[2]周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168-169.
作者:周颖洁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