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混合式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实现育德与修技,强化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后期合成软件的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能力。笔者从数字媒体产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将“课程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教育方法运用于微课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以期向人才培养德技并修的双赢目标前进,并为其他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影视后期合成;混合式教学;教学探索;德技并修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混合式教学也带动高校形成了在教学技术、资源形式和教学组织行为等多方面的变革。混合式教学透过多媒体互动,综合了传统课堂实景教学和互联网线上教学的双重优势,体现了以生为本、多元开拓的教育本质特征。早期的混合式教学以远程教育为主,教育对象一般为社会上的成年人或企业员工。影视后期合成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了将“课程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教育方法运用于微课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策略,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需要,而且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影视后期合成人才实现德技并修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其他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一、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制作、游戏、动画等产业逐渐称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中以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方向居多。然而,从世界各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影视后期行业的制作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低等水平,发展不充分,专业技能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师生互动往往局限于校内课堂,普遍存在理论教育比例偏高而综合实践项目偏少;二是大学生接触企业实习时间晚,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行业要求感知度偏低,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三是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高精尖的影视后期合成知识领域接收能力普遍偏弱,往往因无法快速适应新职场环境而失去就业机会。
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目标与定位
(一)职业素养
当前,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育德与修技,意味着人文素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因此,通过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方面应有所提升,并能够理解影视后期岗位的职业特点和企业的技术规范,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具备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职业技能
目前国内影视制作企业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主要有PC机和MAC两种,后期工作岗位要求会熟练使用几款设计软件,包括有FCP、PR、AE、C4D、达芬奇、NUKE等。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影视企业对员工在影视制作中的素材编辑能力和剪辑合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短视频类项目相对追求节奏感和视觉创意,而影视特效类项目则追求逼真的视觉冲击力和大型三维软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后期合成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应能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后期合成软件技术,如PR、AE、C4D等,并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设计创意,以及通过软件的综合运用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数字媒体短片。
三、德技并修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策略
从教学改革实践出发,将“课程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教育方法运用线上平台的“微课案例教学”和线下的“翻转课堂互动教学”环节,研究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运用的工具、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设计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运用影视后期合成软件的能力,塑造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在“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标准的制定方面,通过与本地影视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了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单元的具体内容,实现课程育人。该课程为阶段性授课,约一个月左右。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更需要突出知识理论与岗位工作领域要求相结合。在师资方面,课程创造性地运用“专业老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培训方法,校内课堂前四周以专业老师教学为主,第五周地综合实践环节由企业安排1到2名员工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其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社会公益短片项目实训。另外,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按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前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中强调学生对完成具体合成任务的理解和学习互动,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反思和创作实践进行能力拓展。从课前到课后的学习过程,在线上和线下都可以得到体现。其中线上通过职教云平台的数据统计,能够反映出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频率、学习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线下通过组织观察学生回答问题、项目制作、作品展示、参与小组研究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评价。
(二)微课的建设
本课程分为四个教学单元:AE合成技术基础理论、剪辑合成初步、三维特效合成、综合案例制作。知识育人以微课平台建设为核心,始终围绕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分层分类进行建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不能全部理解,需要教师反复多次讲解才能掌握的问题,研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影视后期合成技术本身比较复杂,任务多、时间紧,学生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微课建设方面,注意将后期合成岗位技能知识点以“颗粒化”的微课形式录制成视频,尽量使每个知识点对应1到2节微课,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于比较复杂的案例,在微课设计方面先进行案例效果展示,然后讲解步骤,更加直观生动。实践表明,微课的运用使学生单次学习时间大为缩短,而且每次学习需要认知的知识点减少,减轻了认知负荷,而且这样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又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需要引入部分微课的教学内容,一是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二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意识。比如在讲解“三维特效合成”单元时,传统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逐个案例展示三维特效插件与模板的运用方法,对设计思路和学习方法讲解的比较少。另外,由于安装的插件一般为英文界面,所以学生往往只知套用特效模板,却不会修改和设计新的模板,导致短片作品在三维特效合成方面显得比较生硬,缺乏设计感。从学习认知角度来看,学生文化层次偏低、缺乏设计经验、信心不足固然是主要原因,而三维影视特效作为西方电影工业产物,东西方文化存在设计思维习惯的差异性也是原因之一。因此,这部分的微课设计包含了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分析、合成流程图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三维影视特效插件与模板的运用思路,再到课堂讲解插件的含义、结构时,通过截图给出中文解释,并就效果生成器的原理进行了讲解,最后再代入案例示范。
(三)翻转课堂互动教学
将“课程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运用于翻转课堂互动教学。课前学生通过职教云平台观摩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学习理解影视后期合成知识的重点、难点。课上,教师先通过课前知识回顾解决学生在自学阶段产生的困惑,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微课案例中的项目并分享制作体会。接着教师再从画面的色彩风格、线条造型创意、节奏韵律、文字版式、渲染方法等方面给出鼓励性的建议,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作品设计品质。通过课堂项目实践,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对于一些容易忽略的操作知识点,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给定讨论话题和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开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比如组织讨论“抠像技术运用规范”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抠像技术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规范?”和“抠像技术有没有必要进行规范性的研究?”两个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的还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比较了国内外影视后期公司在抠像技术和岗位设置方面的区别,对这个问题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在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除了教师讲解教材中的设计案例以外,还及时援引了部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作为补充。综合案例制作环节更是以产教融合为特色,增加了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选择方向,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践拓展的方向。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一部分学生通过比稿竞争获得了优先参与企业影视制作项目的机会。他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课后接受合作企业后期主管的指导,参与科幻题材网络大电影的部分后期剪辑和抠像合成顶岗实习,获取了后期合成岗位的实践经验。另外一部分学生通过选择参加多媒体双创技能社团,在老师辅助下完成一些公益短视频项目的后期制作,比如校园文化节、科普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也在视觉创意能力、后期制作质量方面有所提高。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改革前以结课作业作为评价指标,按照作品完整度、镜头组接效果、音频与视频配合度、色彩效果、渲染品质进行综合评分,标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往往不够全面,所以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进行课程改革以后,在评价指标方面,按照企业制定的设计规范,对镜头节奏卡点、视觉表现力、画面色彩风格、渲染格式等制定了1-10分的量化标准。同时,按照职业规范,从考勤、作业修改频率、团队沟通与协作情况等方面的工作表现按10分满分计入最终成绩。经过量化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加客观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
四、结论
(一)混合式教学改革应注重德技并修育德与修技,不仅是实现新时代高校影视后期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目标。混合式教学改革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课程资源建设要实现共享、颗粒化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资源建设要注意将知识点与岗位实践要求有机结合,不断给学生输送“正能量”,突出“实”与“新”。实就是专业基础扎实,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能够多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掌握企业前沿技术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使颗粒化案例凸显与技能知识点结合得更加紧实;新就是教学思路要有创新性,能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使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速度快,所以在微课建设和使用阶段,难免出现资源不足、人手不够或设备紧张的问题,对于平时教学科研任务就重的教师个体而言,要将一门专业课程建设好,压力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还要充分发掘专业优势,推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