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PS后期软件在新闻图片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PS后期软件在新闻图片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PS后期软件在新闻图片中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长期的新闻摄影实践,就新闻图片是否可以进行后期制作,以及如何把握后期调整度的问题展开论述。作为摄影记者,为了使新闻图片色彩还原,需要通过后期调整图片的色彩及噪点。新闻本身就是追求真实,只要摄影记者牢牢把握这个“真”字,一切困扰记者的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新闻摄影;后期处理;ps造假;新闻真实

随着数码相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闻摄影当中,PS技术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例如,笔者曾参加一次全国性的新闻摄影年会,有些嘉宾提出论点,要求一线记者在采集到新闻素材后应该直接出图片,不允许做任何调整,认为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图片的绝对真实。笔者认为,未处理图片并非意味着“绝对真实”,需要后期技术更好地还原图片,加强新闻摄影的感染力。为了杜绝虚假图片新闻对PS技术“一刀切”式的否定,未免因噎废食。

一、PS“阴影”下的新闻摄影

2015年,国际大牌图片社路透社曾要求签约摄影师在第一时间提供原始数据,这意味着,PS技术对图片的真实性造成了威胁。该要求的提出,其实是基于数码相机、PS技术大量运用的无奈之举。当时,国内外都发生过影响较大的新闻摄影作假事件,在读者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在各类技术“大咖”的鉴别之下,作假照片被“火眼金睛”揭发出来,一方面狠刹了摄影新闻作品的造假之势,另一方面也让各界人士“谈PS色变”。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类观点引发争议。一类观点认为,要全部杜绝PS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要求摄影记者只拍摄图片,其他后期处理则交由编辑,但此类观点遭到业内同仁的一致反对。部分摄影记者认为,现场拍摄新闻画面的直觉、感觉、现场氛围,是未曾经历过新闻现场的后台编辑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如果图片交由他人处理,则图片成像效果会与新闻事实有所偏差,不能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场的情景。另一类观点认为,可以进行适度的PS,以保证图片在保留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更具有报道效果,但这个度以什么为临界点,是否需要权威部门制定一个标准,摄影记者应该在怎样的规范指导之下进行后期调整,至今没有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PS成为新闻摄影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闻摄影PS现象的原因

1.摄影的后期调整一直存在

事实上,如果以“后期处理技术”作为PS技术的替代词汇,则图片的后期处理是一直存在的,并非是数码相机时代的新兴事物。在黑白纸媒年代,记者采访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钻进暗房冲洗底片扩印相片。这个过程专业称之为“暗房技术”,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之一,事实上,它也就是后期处理技术,是非数码时代的“PS技术”。1998年,笔者成为温州日报的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当时温州日报已经开始彩印,“暗房”也随之被历史淘汰,彩印让新闻记者省去了自己动手洗印彩色新闻图片的过程,记者只需将胶卷直接送到扩印社打片即可。那时候,摄影记者与扩印师傅之间的矛盾也呼之欲出,二者之间常为了一张照片的效果而翻脸吵架。由此可见,“拍摄+后期处理”是不可分割的图片处理工艺。后来,摄影走入了数码时代,数码图片本身的色彩偏灰,如果完全不经任何后期调整,画面就是一片“灰蒙蒙”。因此,完全不做后期处理的数码照片并不能反映事实真相,反而需要一定PS才能还原色彩。

2.摄影记者追求摄影效果的“捷径”

数码时代,PS技术可以轻松处理掉图片的瑕疵,相较于胶片时代,其便捷度大大提升,但也降低了造假的成本。这些年来,在各类新闻奖评比中常有“漏网之鱼”,极大地影响了新闻摄影行业的公信力。2003年3月30日,《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BrianWalski)传回一系列新闻摄影图片,《哈特福德报》(HartfordCourant)将其中的一张图片在头版放大刊发,引起非常大的社会反响。但最终《哈特福德报》的一名编辑发现,有一张照片背景中的人物是重复的,是一张明显的合成照片。首届华赛获奖图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也曾引发网络质疑,后被证实为PS后的虚假照片。当时,作者声称图片“绝未作假”,最终,经过专家判定之后,该图片的确存在后期作假——画面中有两只一模一样的鸽子在空中不同的位置飞翔。但此类作品也有“反转”的时刻。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作品出炉。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PaulHansen)的作品《加沙葬礼》获得年度图片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不过,因为该作品呈现出“电影海报”一般的视觉效果,引发了极大的社会争议。最终荷赛评委经过多次调查后确定,该图片属于合理范围内的调整,并没有改变新闻事实。然而,该事件让荷赛所承受的质疑和压力至今没有消失。由此可见,PS技术是摄影记者追求摄影效果的一条“捷径”。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条“捷径”的“度”常常很难把握,甚至专业评委也很难准确辨别。

三、PS适度化应用的相关对策

PS技术是摄影记者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摄影+后期处理”的环节缺一不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又要杜绝PS技术带来的图片作假。如何走好这个“平衡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的技术处理

PS后期的目的无非是还原色彩,使其具有更好的观赏效果。笔者以为,PS后期有两种调整方向。一种是在色彩、色调、对比度、饱和度、降噪等选项上适当调整,俗称“润色”。另一种是饱受诟病的“乾坤大挪移”,专业上称之为像素的移位,俗称“拼图”式摄影后期。事实上,合理的PS处理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控的。如数码图片本身偏灰,如何把这个“灰色”处理掉,让色彩还原,有一定的方法。第一步,笔者一般在PS软件ACR工作界面上展开,首先从(SHL命令项)色相、饱和度、明度、色彩对比度、高光与阴影等部位入手进行适度调整,一般调整不会超过30%。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这个限度内色彩调整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而且色彩还原比较自然。第二步,要对图片的噪点进行降噪处理,有时高感光度拍摄的图片本身噪点非常明显,尤其在很暗的环境中不能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降噪处理显得尤为重要。PS软件的ACR界面工具栏有一项命令,就是自动矫正变形,摄影师在调整图片时千万不要在小方框里打钩,因为这个小小的动作让很多新闻摄影记者在原始底片这项检验中过不了关。这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就意味着图片已经像素位移了,意味着与“新闻奖”失之交臂。

2.加强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素养教育

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的自觉自律。首先,摄影记者必须要绷紧新闻职业素养这根“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不断提升自身职业修养,精进专业水准。在前期拍摄时,要尽量做到构图、曝光等一步到位。只要前期到位,后期处理就无需大费周章。其次,宣传机构、新闻单位必须要强化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醒摄影记者一定要坚守真实性原则。此外,还可以对PS技术与摄影图片的关系进行探讨,在讨论中引发共鸣。

3.专业评审要制定标准化“度量衡”

至今为止,国家对新闻图片的后期处理还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指导意见,新闻图片后期的度如何把握也没有权威标准。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参赛经历,笔者认为这个度其实并不难掌握。评委会可以建立专门的摄影图片专家库,通过专家库的成员对作品是否具有过度的PS技术进行鉴别。并且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行业自律标准和惩治条款,形成一定的震慑力,降低图片造假的概率。此外,还可以开通群众举报渠道,倡导全民“打假”。

4.更新设备技术,加强PS的鉴别

笔者获悉,目前北京邮电学院有一套专门的设备已经被运用到新闻图片的评审中,该仪器能辨别出任何相机拍摄时最初的原始设置,图片经过任何软件哪怕是后期一个小动作,该设备都能检测。结合这样的技术更新,评委则可以更加人性化地评判,例如判断色彩饱和度、色相、明度的调整是否过大等,以此“人机结合”相互判定。笔者相信,随着检测机制的不断完善,最终,后期合成的图片将无处遁形。新闻本身就是追求真实,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个“真”字,一切困扰我们的疑难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赵用 单位:温州日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