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体会探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体会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体会探思

【摘要】运动生物化学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的基础课,也是医学院校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难懂,对于体育类专业和部分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较吃力,且因学生基础不同,体育类学生文科生较多,医学类学生理科生较多,文理科生混杂的课堂教学教师难以兼顾,导致学习效果良莠不齐。教学从来都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事,教学相长必须要从教与学两方面综合考量。为了提高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情况和自身的教学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康复治疗;运动康复

运动生物化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运动人体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运动应激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分子机理。其任务主要体现在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及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1]。我校自开设此课程以来,授课对象主要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又开始面向康复治疗及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讲授,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为文理科生混杂,在面对这门比较抽象难懂,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效果差异性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医学院校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值得思考,以下是作者在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1学情分析

我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主要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康复治疗专业及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学生,除了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以理科生为主外,其余专业学生大多为文科生,化学基础知识水平要低于医学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再加上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内容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就容易让学生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下降。其次,很多学生对开设本课程有何目的和意义都不十分明确,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就很被动,不愿积极参与教师的互动教学,课后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2教情分析

首先,我校采用的《运动生物化学》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系统性较强,知识较全面,内容丰富,涵盖了运动时物质代谢与能量的变化、运动后疲劳及恢复的生化特点、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以及如何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等基本知识,同时该教材中增加了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启发性。由于运动生物化学授课学时数有限,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都在课堂中讲授,有些章节比如关于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等内容只能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学习不主动,则这部分内容基本放弃。其次,我校教授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师都来自于生物学专业或医学专业,对专业生物化学知识的传授较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即如何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科学有效地指导运动实践联系不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掌握运动对身体变化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为体育锻练、运动训练及疾病的康复与防治提供科学方法[1]。由于选用的教材主要面向体育专业类学生,与医学相关专业如康复治疗的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理解这门课程内容还需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第三,教学模式较单一。虽然目前上课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教师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听课效率低,课下大多依赖教师的课件进行复习,不愿系统性地看书,也不关注教师课堂上强调的重点、难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欠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这门课偏离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理念。

2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措施及体会

2.1教师应岗位练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由于我校为医科综合大学,专业从事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少,对运动人体生物化学的研究也不多,因此授课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医科院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及康复治疗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经过培养后将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只有充分理解了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其次,授课教师需要加强与其他院校从事本门课程教学教师的交流,多看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2角色互换,培养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我校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授课。在经历过高中阶段强压下的学习后,刚开始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松懈下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下降,开始出现在课堂上悄悄玩手机、聊天(学生间打情骂俏)、打瞌睡、打游戏等现象(我们戏称为“四打”现象)。因此如何避免这些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参与度,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我校生物化学教研室在教学中采取了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3],即在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将一些内容较简单的章节,如“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如何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等内容放在课程最后并安排学生自学,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比如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要从平时的专业训练中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生化知识来帮助自己提高运动能力,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要从医学角度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生化知识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从而恢复运动能力等。在课程教学结束前留出部分学时让学生派代表上台讲解,即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对课程后面知识的理解就会容易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了学习小组,分工查找资料,通过预习和讨论,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讲解内容并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并由老师点评。通过角色互换,很多学生上课开小差、玩耍的情况减少了,开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查资料并积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查阅文献和制作PPT,通过小组讨论促进了学习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也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2.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教学

除了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4]。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很成熟,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推进,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综合使用,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5],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在“玩耍”中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接受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目前我校生物化学教研室主要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网络课程,除了在平台上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外,还通过平台作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和考试,大大提高了师生互动及学生的参与度。网络教学的发展,已成为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方向[4]。

2.4改变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6]。“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7]“案例式教学”[8-9]等教学方法,虽然提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理念都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方法都值得尝试。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中,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师课上列举的实例往往都很感兴趣,说明学生学习知识还是希望学有所用,因此,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多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针对体育类学生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都会列举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或临床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讨论,比如血清酶含量的升高与运动或疾病有无关系;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有什么特点,饮食和运动对血糖浓度有何影响,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血脂的变化;不同运动强度时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各有哪些特点等。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3结语

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只有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才能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对医学院校体育类专业学生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我们不仅要培养能从事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具备扎实的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能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防护、健康指导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如何根据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

[2]张雪琳,崔玉鹏,赵明华.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1-12.

[3]李景恩,王文君,郑国栋,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60-63.

作者:陆红玲 束波 范芳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