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活动策划论文范文

活动策划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活动策划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活动策划论文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策划原则

阅读推广即“宣传阅读”“促进阅读”“指导阅读”,是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向民众传播阅读知识,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水平,其目的是鼓励民众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全民阅读。阅读推广活动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策源地和大舞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工作。新媒体时代下,广大青年学生对阅读推广服务的需要呈现出全面性、独特性、多方位的特征。高校图书馆需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延伸和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国民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从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转变为数字资源和多媒体资源阅读为主。近年来,虽然整体阅读率呈攀升趋势,但纸质图书阅读率不断下降。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相关主体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服务改进、技术提升、活动创新等方面初见成效。如把阅读推广纳入图书馆重点工作,制定全年活动计划,开展讲座、沙龙、比赛、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重点打造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等,收到良好效果,并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如此,阅读推广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常见的情况是,活动前未详细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实际需求,组织者单凭以往经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导致活动影响面较小,甚至需要强制学生参加。很多高校已经举办了很多年的“文化节”活动,仍未形成本校鲜明的特色,学生的参与度也逐年下降。尽管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暴露出“重收藏,轻利用”的特点,很多珍贵的纸质文献秘不示人,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大规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瓶颈。此外,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推广重视不够。很多高校未培训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且学生只有到需要写毕业论文的时期才会去检索,故而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另外,高校图书馆没有重视将本校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细分,使得相类资源形成专题便于学生查找运用。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完善的合作体系。一方面,活动局限于校内,馆际合作不足。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出去”,造成学生视野颇受局限,缺乏与外校学生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馆社合作缺乏,图书馆、企业、媒体相对独立。馆外力量的支持能为活动的长期开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但多数图书馆未能对本地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所以很难在社会上提升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原则

针对上述现状,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丰富活动的主题与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愿;提升文献资源的使用率,重视数字资源库的开发与推广;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等。阅读推广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的精心策划,详细到位的策划方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证。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阅读推广活动策划首先要确保宗旨明晰,导向正确,意在科学地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推广主要依靠的是图书馆馆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故需要馆员不断学习、研究与思考,才能科学地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为了提升图书馆馆员的阅读指导能力,专门组织馆员集中培训,再由受训者回原单位指导其他同事。只有在科学地制定活动策划的基础上,阅读推广活动才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才可顺利实施。在具体策划活动时,要将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打破时空的局限,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难以吸引大量学生参加。所以图书馆要勇于打破传统服务理念,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呈现新的主题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模式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但传统“一刀切”的毕业设计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本文从毕业设计环节入手,介绍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提出“由面及点”的毕业设计新模式,以工程建设全过程交易活动策划为主,同时以学生个性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建筑行业全过程及整体格局的认识,促进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创新模式

1绪论

工程管理专业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设立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随着工程实践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偏重理论学习而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建筑行业格局的总体把握和工程系统的认识不足。本文以解决上述矛盾为出发点,探索如何在毕业设计环节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研究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均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教学环节能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人才培养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1毕业教学环节形式

点击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完善大学生人格、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2.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对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实践的主体地位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准备能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依托于各类活动为平台和载体,活动开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参与组织实施活动、相关培训、参与事务处理,让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达到长知识、增才干、强能力的目的。活动组织、策划及实施各个环节,均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就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最初是为了补充第一课堂而开展的。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普及推进,活动的开展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缺乏学科专业背景的支撑,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关注度不够,很难形成品牌及精品效应。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有结机合,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又能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专业类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学生社团和其他创造性活动,打通了教学环节和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增强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广告学本科专业特色发展

一、高校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广告专业教育缺乏特色,造成相应的人才过剩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我国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其中辽宁省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也为数不少(例如,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等)。纵观我国300多所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由于一些早期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院校,其广告专业教育定位或是集中于大众传播方向,即:注重发挥文科院校的优势,打造大众传播类专业人才,以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为代表;或是集中于艺术设计审美方向,即:扎根于艺术设计美院等高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制作、绘画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中央美院等高校为代表。因而,走艺术设计和大众传播路线,似乎成了所有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非此即彼的选择,后续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盲目的跟风追随,造成这些高校广告学专业发展瓶颈。广告专业的定位过于雷同,专业教育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体系模糊,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大弊端,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弊端造成了设计传媒类广告人才过剩,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

(二)对国际化重视不足,造成广告教育跟不上广告市场变化

广告国际化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出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了解国际文化,熟悉国际广告业务运作流程的新型广告人才。这种迫切的需要,对当前广告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与之脱节的是,我国的高校广告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除了一些处于广告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拥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在广告教育上实现着手培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广告人才外,绝大多数院校目前仍然未能重视这一变化,很多院校广告专业至今没有开设广告专业外语课程,更谈不上开设其他具有国际前沿的课程,这种状况十分严峻。同时,长期以来,不论国际广告集团还是本土广告公司都在抱怨难以招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我们的大多数高校广告专业没有开设管理类的课程或者与管理相关的课程,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的广告管理人才,广告教育跟不上广告市场的变化。上述广告学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我国广告学界、业界的关注。

二、高校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实现广告学专业定位差异化

点击查看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运行方式

一、支架式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