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化学工程专业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产学融合协同培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建立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从选题原则、协同指导、共享成果三个方面论述了基地运行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切实可行。
关键词:化学工程;专业学位;专业硕士;产学融合;协同培养
专业硕士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术硕士教育不同的是专业硕士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且适应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如化学工程师等。我国自1991年设立专业学位以来,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然面临不少问题:①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定位不清晰。很多学校都是由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担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很多学术型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选题时不重视专业学位的特殊性,仍然安排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脱离特定职业领域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违背了专业学位基本要求;②部分专业硕士虽然开展应用研究,但没有真正地对接企业,少数挂牌的实践基地大多也只是表面化,没有真正运行起来;③“双导师制”大多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安排校外导师。2012年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2]。本文通过建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探讨基地运行和“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的建立
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职业素质,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是重要环节[3]。美国工业竞争委员会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得出: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注重与高层次工业的联合,大力发展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体。英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力相结合,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法国政府提出高等教育应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在学术型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4]。“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标准与水平,还要满足化工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除了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外,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专属职业能力范畴的培养,这就要求“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与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高校要同化工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5]。本团队致力于“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实践。“融合”本义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协同”即相互配合。所谓“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就是生产企业技术领域和高等学校研究方向融成一体,把大学培养专业硕士和企业技术需求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协同起来。因此,只有建立“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才能更好地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2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的运行
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无疑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最有效的模式之一。但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追求的是效益甚至是利益的最大化,能否真正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发挥实际作用,取决于基地的合理运行,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多赢的局面。
2.1产学融合选题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同一名导师不仅指导专业硕士,同时也指导学术硕士;或者说,增加了专业硕士招生,但指导教师大多都是指导学术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因此,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没有突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没有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选题,又怎么能够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呢?做好选题工作是培养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首要工作。因此,选题必须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原则[6-7]。(1)实践性原则: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学科领域,注重专业应用型要求,开展应用研究或者以应用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的工作,旨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强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选题来自于企业实际需求,产学融合,在强调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理论解释或者寻求理论依据,才能更好地为行业培养能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活动。不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都必须具有创新性,在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至少包含1个创新点。创新是选题的灵魂所在。(3)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不仅包括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还包括研究条件要能满足。题目过小或者较易,都不能达到学位论文应有的水平;题目太大,难以挖掘出所研究问题的深度;题目过难,不容易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可利用的实验条件也必须满足选题的研究要求。
2.2产学协同培养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佳模式是“双导师制”,即理论基础深厚、指导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较强并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理论知识教授、学术指导为主,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指导实践为主。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8]。然而,国务院学位办曾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过调查,能够完全落实“双导师制”的单位仅够半数(52.8%),还有部分单位“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浮于形式[9]。因此,必须探讨“双导师制”产学协同培养方法。(1)导师遴选目前,在校内导师遴选上,高等学校一般都有具体要求,但大多数高等学校对校内导师实际工程能力没有明确要求和实际考核。因此,校外导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0]。校外导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深厚、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治学态度严谨且作风正派、具有指导能力等条件[11]。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开放、竞争的流动选聘制度,由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填写“校外导师信息登记表”,建立校外导师库,供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选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个人也可以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结合自己科研方向和合作企业情况聘请校外导师。(2)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主持选题和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校外导师负责实践计划制订和实践环节考核工作。校内导师主要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提升研究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生,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而校外导师则更侧重于指导研究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研究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为研究生介绍行业政策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解决研究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11]。
2.3产学共享成果
协同创造成果和产学共享成果是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要素,只有企业在协同培养过程中获得了效益,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才能不断巩固发展,“双导师制”才能良性循环实施。(1)共享技术成果“产学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根据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依据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技术需求,选择应用型课题,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这样的课题往往都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已经签订合同的合作课题,或者是可以形成合同的合作课题,企业都会注入一定的研究经费,也自然与高等学校共享研究成果。(2)共享学术成果研究生毕业申报硕士学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至少1篇研究性论文或至少申请1项发明专利才具备申报硕士学位的资格。既然是“产学融合协同培养”,那企业也就自然享受这类学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标志,也是申报各类项目的主要技术证明材料,更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必备条件。企业及相关人员参与不仅展示出企业研发能力,而且对相关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共享人才成果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且适应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一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后,也就是高等学校顺利完成了培养工作,或者说,已经培养出了一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接下来,如果不报考博士,该研究生就应该走上工作岗位去为社会做贡献。如果研究生与联合培养他的企业达成共识,成为该企业技术人员,那他就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企业与高等学校也就实现了共享人才成果。
3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是高校和社会互动发展的必然产物;稳定、健康的培养基地有利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12]。“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既是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地点,也是企业和学校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不应是封闭独立的,而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与行业的相互作用来调整其内部要素、层次和结构[13]。把基地建设成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于行业或领域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高校,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建立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基地建设的内动力,推动基地可持续发展。
4结论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融合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借助社会优势资源办学的需求。建立“产学融合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基地”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提升了企业研发水平,降低了企业研发的人力成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桥梁,“双导师制”推动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工业化生产全链条一体化技术活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什么是专业学位?[EB/OL].
[2]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4.
[3]钟晓军,楼百均.“产-学-研-用”递进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4):164-165,168.
[4]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248-251.
[5]唐二军,赵瑞红,刘少杰,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60-62.
[6]顾建国,赵海涛,单玉华,等.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原则[J].职业时空,2011,7(10):154-155.
[7]魏松,王慧,张瑞钢.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1):24.
[8]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25):176-178.
[9]罗宏,金永钟.化工类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探讨[J].广州化工,2015,43(2):179-180.
[10]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2(18):201-202.
[11]耿相魁,王慧.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可靠保障[J].决策咨询,2015(1):88-92.
[12]李成峰.工程硕士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4):428-430.
[13]董增川,刘平雷,周林,等.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1-24.
作者 :韩效钊 张旭 刘昆 安洁 何兵 吴安昌 杨双峰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辉隆集团五禾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水溶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