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化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化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化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本质。本文以分析化学课程中“世纪之药”阿司匹林内容为例,结合多视角的思政理论,在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期为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分析化学;阿司匹林

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1]。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2]。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是专业课教学的必然趋势[3-4]。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元素[5]。分析化学实验实用性强,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从病毒肺炎诊断试剂盒的研制联系到对分析方法的要求,以假阴性、假阳性与无症状感染者为例解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利用检测人员培训与检测仪器检定校准解释显著性检验,利用四大平衡理论对滴定分析的理论支撑解释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这都是哲学原理的鲜活例证。通过分析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都是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在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对“世纪之药”阿司匹林的教学进行深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表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脑、人文心、工匠手、艺术嘴”,对学生德育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1“世纪之药”阿司匹林的思政元素挖掘

1.1抛砖引玉,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提出问题:思考并畅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只能选择一种药品随身携带,你会选择什么呢?由此引发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及其药理作用。最终引出问题的答案:美国著名医学院Dartmouth医学院的JohnBaron教授说:“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阿司匹林。”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而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见表1)。我们做科研不仅要吸收书本上的东西,掌握间接知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因为真正的“活水”来自实践,应该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和习惯。

1.2阿司匹林的发现史

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6]阿司匹林的发现史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史实,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探究精神。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历史最悠久、最富传奇色彩的药物,除了青霉素、安定外,阿司匹林也被誉为世界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那么已有120岁“高龄”的“世纪之药”阿司匹林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呢?教师由此可以引出阿司匹林的发现史。我国古代就有折柳相赠的习俗,用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其实柳树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公元前4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用柳树叶煮汤治头痛,让孕妇咀嚼柳树皮以缓解生产时的疼痛并减轻后续发热症状。1763年,人们发现用柳树皮粉可以治疗疟疾引起的发热。直到1829年,活性成分水杨苷被成功提取,并且发现它在体外有很强的药理活性,为日后研发阿司匹林奠定基础。由于从柳树中提取水杨酸的过程比较复杂,1859年,科学工作者第一次人工合成水杨酸,并再次验证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水杨酸具有胃溃疡、呕吐等副作用与不良反应。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的科学家霍夫曼因其父亲身患风湿病,而长期服用水杨酸副作用非常大,故将化合物结构进行改良,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人们发现乙酰水杨酸的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更好,而且副作用小。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将乙酰水杨酸注册专利,并命名为阿司匹林。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上古时期便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柳树的药用价值,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霍夫曼博士对父亲的孝心和对科研的执着,也不会有水杨酸化学结构的改进,更不会有“世纪之药”阿司匹林(见表2)。

1.3事物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

近年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外,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服用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治疗神经性疾病,解决顺铂耐药性问题等。但同时,长期服用任何一种药物都避免不了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在2018年举办的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上,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实验证实:连续7年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罹患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2%,但是发生大出血的概率提高了29%。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学习,正是课程思政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两面性的过程。胃溃疡患者不应该因为追求“世纪之药”的神奇效用,不结合具体情况而盲目用药;同时,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也不应该因为担心出血问题,听信不实言论而擅自停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权衡获益和风险,告诫学生阿司匹林是药,不要乱吃、乱停,应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需遵医嘱。

1.4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药物的含量测定是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定量测定,是药品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药品定量分析的标准是《中国药典》。药物分析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学法。药物的理化性质是决定采取何种分析方法的重要依据,化学结构最终决定理化性质。首先,可以从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入手,介绍其理化性质。其中药物的溶解性和酸性可以为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也是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主要依据,所以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依据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酸碱滴定法适用于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理论联系实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客观统一、理论实践统一以及知行统一,这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理有所依,理有所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测定原理,这是药物分析的一般规律,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理论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源于生活,又归于实践。分析化学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意识和求实的精神。所以,在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是必须的,而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化学工作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因为不注重安全防护而酿成大祸的案例,提醒学生务必遵守实验规范,增强安全意识。本实验中运用的酸碱滴定法的测定原理是基于阿司匹林和氢氧化钠的酸碱中和反应,所以凡是影响该酸碱中和反应的因素都会干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获取较为可靠的实验结果,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手段是成功的前提,培养学生“质量第一,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是关键。在讨论影响本实验准确度和精度的因素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滴定时溶液颜色的变化,学习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量变是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对于滴定分析中滴定曲线及突跃范围,可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学习质变是量变的逐渐积累和必然结果。如此授课,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又使其获得了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结语

阿司匹林的发现史和药理作用与生活息息相关,趣味性强,条理清晰,学生很容易掌握,学生根据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总结理化性质,为后续开展实验测定打下良好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兼具学科知识和辩证思维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传递正能量,包括正确的思维方式、科研方法、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分析化学课程中有百年历史的阿司匹林为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为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51-55.

[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8)[2020-05-28].

[3]张树永.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现途径刍议[J].大学化学,2019(11):4-9.

[4]黄春花,常潇丹.找准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5):56-57.

[5]蔡桂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9(29):145-146.

[6]孙寅璐,姜宏月,熊英.“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分析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0(3):11-12.

作者:梁莹 郭可愚 刘德智 张颖 陈雅琼 徐一新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