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循环经济拓展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循环经济拓展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循环经济拓展途径

1.农业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1.1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实现首要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物质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大量消耗转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口素质提高上来。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培养和合理配置具备循环经济理念和操作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

1.2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共生共进关系,它要求协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发展关系,统筹处理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各种相互关系问题,将农业大系统的经济活动过程有机结合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废物→资源的经济循环链。只有农业生产要素协调共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1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按照《丹波宣言》中的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利用上,通过立体种植,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如通过利用沼气,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从而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减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在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把一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其他部门的生产原料,实现各部门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共享,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或零排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需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交换资源与能量,最终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循环型社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3.1农村和生产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有效地利用与发挥农村土地、水源、森林、土特产等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高的利用率,拓展生产范围、生产品种、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循环经济不但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而且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拓展和延长产业链,进行家庭产品的深加工与再增值,以使农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离不开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和生产领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毕节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

4.农业循环经济在毕节地区的模式与实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在一、二、三产业之间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农业内部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毕节地区在注重借鉴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体系有针对性的技术设计、管理和实施,创造出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4.1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毕节地区每年都以2.7万口以上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农业,形成了“猪———沼———果(蔬)”、“猪———沼———粮”等模式。这些模式的主要形式,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液、沼渣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这样就形成了农产的良性循环系统。

4.2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生态农业的实施,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216户,共建沼气池240口,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50亩,平均每户1.6亩,产量达60万公斤,产值17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达1740元以上。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2万以上,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4.3绿肥种植及转化利用模式。这种模式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和家畜养殖,形成以农促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系统。如织金县通过该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形成了绿肥———培肥地力———种植———养畜———沼气———种植等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可将之转化成优质饲料,延长产业链,增加养殖收入,同时还为发展沼气提供原料。2005年全县绿肥综合利用面积22万亩,加工草粉约7万吨,利用鲜绿肥或草粉养猪21万头,养牛6万头,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沼气建设这个龙头,延长产业链,使以沼气工程的推广形成的农村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毕节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思路

5.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一是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毕节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倾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三是注重培养广大农户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的培训,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5.2推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体系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按其地域、行政区划、产业、功能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模式,模式设计有着不同的类型,因此,应根据各地条件确定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毕节地区“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效益预测和规划可行性分析,提请专家审定,并组织力量付诸实施。毕节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三是综合治理,整体提高,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

5.3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二是加快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特色产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桔杆还田,积极防治农业源头污染,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三是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

5.4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毕节地区实际的相关政策。一是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建立自觉节约保护环境的机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节约型社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二是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做到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政府补助,社会资助,农民自筹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是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四是农业、城建、环保、国土、水利、财政、税收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企业、基地要给予支持,采取各种技术组装、各种资金捆绑使用等有效措施,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

5.5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一是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的培育。先从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开始,然后到多业组合的循环型生态示范,再发展到整个农业产业群的循环。三是通过示范试点,提出毕节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提出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以此推动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