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海洋循环经济构建途径抉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洋循环经济构建途径抉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海洋循环经济构建途径抉择

宁波市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形势迫切

(一)海洋资源状况要求宁波必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相对于陆域资源,宁波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过度开发和索取,已导致海洋资源紧张。过度捕捞和开发,近海养殖布局超出海域容载量以及临海工业污染等因素已导致海区水域生物链缺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无渔获区逐年扩大。许多种类的海洋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海洋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随着人类开发力度的加大而受到影响,过度的开发和索取导致海洋资源的紧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渔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宁波在渔业捕捞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

(二)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要求临港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根据港口资源特点,国家要求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一大批电力、石化、造纸、钢铁等临港工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临港船舶工业的较快发展,每年产生大量的船舶废油污水,与油品有关的航道、港口码头的近海区域,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大量废油污水的排放严重威胁临港海域环境,加剧了海洋污染,造成严重的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资金投入都不及临港工业扩张速度,加之环保和治污处理措施滞后,导致海岸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种类减少和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次生灾害,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在临海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减少临海工业排污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是势在必行。

(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宁波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临港工业、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在看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宁波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较小,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以仿制技术和组装加工为主,处于价值链底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低水平加工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势必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也会造成我市能源需求、水资源需求、土地资源需求出现很大的缺口,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地处良港无疑为发展外贸带来便利,外贸自然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宁波外贸企业不断受到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刁难和制裁,其中也包括“绿色壁垒”的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ISO14000国际标准,可以使我市企业成功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并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宁波发展的迫切政治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水为魂,倚港衍生”的宁波,新一届市委领导在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宁波真正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核心区,承担起龙头引领作用,争取浙江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无疑是宁波市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优势明显

(一)海域区位优势明显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宁波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二)制度政策初步形成

近年来,宁波市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政策、法规和制度之中,合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的科学实践。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等工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在资源利用方面,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和一系列节地、节水、节电政策,明确导向;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烟尘防治、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等条例,使推进循环经济有章可循。同时,行政监察部门还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监察范围,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宁波还围绕推动循环经济,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了新的干部绩效考评办法,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成绩。

(三)依据科技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宁波按照生态规律规划整合产业链,做到规划先行,统筹设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产业链条“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规划布局上引导这种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电厂——粉煤灰——水泥或新型墙材”、“污水——污水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竹制品——废竹白——竹胶板”、“高炉渣——矿渣微粉——水泥添加剂”等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宁波一批设施共享和以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实施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实现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处理。如北仑区积极引进“吃废”小企业群,积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产业链,生态化工业园区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首个通过ISO14000论证的工业产业园区。纵观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宁波市走出了一条从非循环经济到线性循环经济,再到环形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网状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了循环经济链条从点到线、从线到环的飞跃。

(四)中小循环生态治污成效明显

为了实现对初级能源的利用从一次性不完全利用,到多次循环完全利用,宁波市通过构建经济活动中的“排-吃”双向互用来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的“小循环”,即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实现突破性进展,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了生产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即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进入示范实施阶段,不少园区在规划和建设中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大循环”的构建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如宁波镇海化工园,“排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被“吃掉”,所有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围绕镇海炼化等炼油、乙烯等大型龙头石化企业展开,把上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宁波市用循环经济助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与2004年相比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77.5%提高到90%以上;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8%上升到75%;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42%提高到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3%提高到2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83%提高到99%。

(五)体制机制灵活与科教实力强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打造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的几个设想

(一)构建以引导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广泛开展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添加海洋循环经济题目研讨,在创建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的同时,把海洋循环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考评参数来抓,倡议海洋经济大开发必须要以海洋循环经济的方式推进,先应从可再生可循环保护海洋式的开发入手,才能延续“蓝色的梦”。

(二)构建临港工业良性循环产业链

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经验,构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可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石膏-石膏板三条产业链,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宁波化工产业园区遵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通互联、相互配套、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机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以“炼油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采取油头化尾、顺流而下(即从基本石化原料开始,逐步向后加工产业发展)与逆流而上(即从后加工开始,与上游原料产业对接)相结合的模式,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配套发展基本化工原料产业;象山石浦水产品循环工业园区通过对水产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水产品加工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海洋循环式渔业

一是发展循环利用育苗业。育苗业是新兴海洋产业,也是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育苗业对海水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循环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海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宁波沿海很多地区都能独立培育海珍品幼苗,各育苗企业通过利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加热,不仅可以节煤、节电,减少大气中烟尘排放量及有害气体,且大大降低成本。二是发展海水增养殖循环产业链。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海洋生物间食物链及共生关系,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分散风险,降低海水污染,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格局。从生态控制和养殖环境保护入手,推进象山港海域标准化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促进海洋渔业系统内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三是发展海洋修养捕捞作业。海洋捕捞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关键,是降低渔船对海洋的污染和加强捕捞品的利用效率,对捕捞品种的规格、捕捞量、捕捞网具的种类、规格、网目进行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休渔、禁渔,使渔业资源得以休养恢复,以象山休渔节为载体展示海洋捕捞作业示范点。四是发展水产深细加工循环利用。水产加工业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水产加工业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加工废水、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等,水产加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鱼类产品精细加工通常一种鱼可食部分仅为60%左右,废弃物高达40%。而这些废弃的鱼头、鱼内脏及鱼骨骼等非可食部分中,都含有丰富的鱼油、鱼蛋白和各种酶等活性物质没有提取。这些含有鱼油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泄不仅严重污染了近海区。而且每生产1吨鱼粉就有约200kg的鱼油被舍弃,而这些鱼油里正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脑黄金)。水产品精细加工模式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减少了贝壳垃圾带来的污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打造滨海“参与式”生态旅游

滨海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旅游景区环境问题主要是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可以把景区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作为景点,让游客既了解循环经济又参与其中。以废水处理为展示景点,可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景区绿化用水、卫生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等做好介绍和使用说明。而对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将塑料袋、包装纸、易拉罐、剩余食品等分类回收,并分别进行一级资源化或二级资源化,不能够再利用的就采取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游客经济参与,通过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配合做到循环经济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如奖励纪念品。在景区中做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标识牌,让游客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会给景区带来的影响,做到“参与式”的“生态”旅游。

(五)构建海洋循环经济展示厅

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展示厅来宣传宁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展示厅可以图片、模型、文集、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情况和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建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海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宁波建设海洋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应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海洋循环经济试点;以及宁波加快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要法制作保障。

(六)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为试点入手广泛开展

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联合在甬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海洋循环经济基地试点为抓手,广泛开展试点,从中择优作为示范推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及开展团队特派员结对服务是破解科研与生产脱节难题的很好的途径方法,发展产学研示范基地对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在宁波海洋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中,一些临港工业企业,海洋产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好的重点加大扶持和引导,鼓励在海洋循环经济构建中再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