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思考

摘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整体实现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由于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加快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应采取高度重视其发展的重大意义,着力构建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参与度等有力措施。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匮乏程度不断加剧,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纷纷转移至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农村。受此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形势也日益严峻。因此,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日渐成为解决现代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

1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村经济生活当中,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使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大循环的关键环节。

1.1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关注的关键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实情,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资源压力。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的农业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加剧了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必将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亦将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当前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以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强化农村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

1.2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农业市场开放度将日渐提高。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国家正在逐步减少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和国内保护,传统农业受到发达国家农业的挑战压力在逐步加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抬高了农产品的入门槛,采用了名目繁多的绿色贸易壁垒,这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形势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就国内市场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将利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采取农艺措施和农业设施控制害虫生长,创造无化肥和无农药污染的农业生产环境,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但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而且也是有效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1.3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都是农民增收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不少地方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盲目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现了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但是农民收入增幅却十分有限的困境。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受益的还是农民自身。它不但能够有效地改善自然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达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同时,推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要求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其中的每一项举措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开辟出新的途径。

1.4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一方面,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另一方面,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农村循环经济理念是近几年伴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才逐步被认知的。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而言,生态试点建设都是以政府作为主体推进的,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还很微弱,科学完整的农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2.1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未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受到传统的农业“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加之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速度还很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低下。以水资源为例,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2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北方灌区的大部分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由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加剧了农业资源短缺和供需失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2.2农村循环经济市场形成的障碍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一些跨区域的循环经济项目,必须进行区域性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市场化的相应机制来协调不同区域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它们的合作。例如,防沙防护林带、主要河流的流域治理等,均要求在不同的区域利益主体间进行合作。而这些活动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机制。由于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加之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分割的局面,决定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市场形成不可能在农村地区自发产生,进而影响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

2.3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技术的制约

技术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因素和基本支撑。没有科技的进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就无从谈起。然而,由于受城乡“二元化”分割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企业规模小、管理方式粗放,缺乏足够的科技资源,特别是缺乏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再加之技术创新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农村企业往往没有意识或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大量农村企业长期徘徊在高污染、高排放和产品低附加值、低效益、低层次的困境之中,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2.4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制约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对循环经济的投入有限。因此导致了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无力对循环经济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同时,虽然我国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政府财政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

2.5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立法上的不足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尽管已经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鼓励和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并建立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如环评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责任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等。但是,这些法律制度都将立法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上,关于农村固体废物污染处理及循环利用的内容在这些法律中是很少涉及的,甚至是严重缺乏的。立法的空白导致了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循环利用程度低,不但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浪费,而且还造成了粮食食品的污染和不安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6农村劳动力素质意识的制约

与城镇人口相比,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7.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农民大概只占16.8%,比例不是很高。而我国目前城镇受教育程度平均在l1年,这反映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不是很高,制约了农村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加快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先选择。实践中,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推行农村循环经济更是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关键基础环节。只有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大干部群众应该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义,从根本上转变不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一是克服发展循环经济是城市和工业的事,与农村和农业无关的观念。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农村资源利用现状,提高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克服落后的农村要大发展就必须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的,先污染后治理必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大的成本,所以,农村落后固然要跨越发展,但是发展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三是克服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必然是高成本、高投入、不经济的观念。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持体系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制度是保障。一是切实制定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把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纳入到农村发展规划中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研究工作。二是改革农村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乡政府的工作日程,并把环保工作成绩作为考核县乡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全方位扶持政策,积极运用税收和补贴机制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明确农村企业和居民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四是建立农村产业项目环评制度,配套完善农村规划环评制度,实施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环境监测管理,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部门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3.3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全力建设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所谓农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是指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各项技术的有机组合、配套,是技术各个环节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应用之间以及技术保障条件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组合体。为建设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一是加大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把农村教育、科研、推广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以各地农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三者的联系,集中力量解决农民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推动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发展。二是加大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推广及维护支持力度,坚持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应用推广体系运行的公益性特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循环经济技术成果推广队伍,积极扶持发展民间技术组织,促进农村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农村生产力。

3.4加大宣传,形成舆论,切实提高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度

目前,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农村居民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循环经济的生产生活习惯还没有培育起来。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应当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村企业和居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循环经济,如何实施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够给农民本身、子孙后代、国家等带来多大的好处。通过这样的宣传,让大家对循环经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达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制造舆论,深入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要注重向乡镇企业、农村社区推广,提高地方政府、农村企业和居民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选择村级领导班子素质高、村集体经济力量强、村民凝聚力强的村庄,加大对其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一些高效农村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他们建成循环经济示范村,提高广大农村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民骨干精英的培养,不仅要对其进行技术的栽培,还要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培育他们成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以他们的成功带动广大农民提高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所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发展理念,走集约发展、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技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作用,加大技术支撑力度,重点开发和推广一批农村实用循环经济技术。尤为重要的是,要突出农民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培育他们的节能环保生产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季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344-349.

2钱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3邓瑶.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制约因素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17):62.

作者:黄秀海 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