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从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体系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兰州新区建设循环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构建框架。

[关键词]兰州新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兰州新区作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个西北地区的国家级新区,无论从政策助力还是战略部署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兰州新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问题。本文从兰州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必要性

兰州新区在建立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区域发展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建设生态新区作为兰州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层次,从深层次开发新能源,从而以更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自然资源为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模式。

2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具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困难和约束

2.1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具备的有利条件

2.1.1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全面深化改革等政策机遇在增多。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的倾斜正在持续增加。国家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支持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和资源就地加工,兰州新区借助地理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区域经济更上一个台阶。2.1.2中观层面,主要侧重于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优势等。(1)区位优势。随着兰州新区与市区之间的兰秦快速通道通车、城际铁路的建成、中川机场二号航站楼的投运,兰州新区与兰州市区和周边城市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明显。新区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兰西格和兰白经济圈中的重要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区带动全省和辐射西北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向西开放的平台正在形成。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甘肃省“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与中西亚、中东欧及新兴市场的贸易,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黄金枢纽港”的区位优势和战略通道优势,着力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2)产业优势。“十二五”期间,兰州新区围绕“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依托九大园区,着力推进产业集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招大引强,中国铁建、正威集团等38家“三个500强”企业入驻新区;科天化工、四联光电、亚太伊士顿电梯等25个招商引资项目和兰石集团、青岛啤酒、亚盛亚美特等15个出城入园项目已建成投产;武汉长飞、长城博览园、际华3512等101个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水性材料、光电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建成西部恐龙园、长城影视城、蓝天儿童城、牡丹园、玫瑰园、秦王川湿地公园等旅游服务项目;奥特莱斯、新港国际商贸城、瑞岭国际商业广场等商贸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绿地智慧金融城、省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了文化商业要素的集聚,推动了人气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以光伏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高原夏菜、玫瑰牡丹、高品质牛羊养殖已经形成特色,高效节水农业达12万亩,引进了敬业向日葵产业园、甘肃绿苑农业、万达公司等一批现代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3)功能优势。兰州新区总体规划形成“两区一城四片”总体空间结构。“两区”为北部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及南部的生态林业休闲区和水秦路两侧生态修复综合试验区。“一城”为核心城区,包括保税物流、科技研发、行政办公、金融商业、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等综合服务职能。“四片”包括石化产业片区、国际合作及物流片区、中小企业片区(树屏)以及综合产业片区,为新区主导产业空间落实的地区。兰州新区已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今后在项目库建设中,将按照建成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模式,对项目库中的项目分批组织实施,建设标志性示范工程,带动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全面推进。

2.2兰州新区建设循环经济体系面临的困难和约束

2.2.1区域经济总量不足截止2017年4月12日,中国国家级新区总数共19个,从经济总量上看,19个新区共分成了三个经济梯队:第一梯队是天津的滨海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这两个超级大区。2016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0002.31亿元,增速达两位数10.8%,成为高增长且经济总量最高的国家级新区,其区域经济总量占天津市同年GDP的55.92%。上海浦东新区2016年生产总值为8731.84亿元,增速为8.2%,其区域经济总量占上海市同年GDP的31.79%。第二梯队的新区为经济总量在在1000亿元以上的区,两个梯队之间没有模糊地带。兰州新区属于第三梯队,这一梯队的经济总量则不足1000亿元。2016年兰州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5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兰州市同年GDP的6.62%。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国家级新区相比较,兰州新区表现出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占所属市区GDP比重较低,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弱等不足。2.2.2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发挥兰州新区自筹建以来,先后实施大招商,落地产业项目318个,总投资4220亿元,其中“出城入园”项目47个,总投资447.9亿元。兰石集团、水性科天等96户企业建成投产,222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区产业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截止2016年累计生产总值仅有536亿元,与总投资4220亿元还有巨大的差距。并且各主导产业规模总量较小,暂时难以形成吸引经济活动向兰州新区靠近的向心力—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发挥。2.2.3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兰州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整个地域宽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两面是低矮黄土山丘,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疏。这种先天的地域特征使得兰州新区在建成初期环境恶劣,风沙四季可见,环境刚性约束日益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2.2.4兰州新区与兰州市区及周边地区联系不够紧密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距兰州市38.5公里,有一条兰秦快速公路衔接新区与兰州市区,同时开通了城际铁路连接中川机场—兰州新区—兰州市区。但是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与兰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联系不够紧密,从市区驾车需40分钟左右才能到达兰州新区,期间基本是绕山道路,未有城镇与其连接。另外兰州新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还不够明显,开放开发的示范作用还有待加强。2.2.5科技实力较弱,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兰州新区在十二五期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2%,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瓶颈”。另外,新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匮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上下游产品配套能力弱,一些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还未完全突破,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环境下行的压力下还不足以挑起引导增长的重任。

3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3.1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与国家、甘肃省、兰州市及新区发展定位相结合原则;坚持“3R”原则、减量化优先原则;坚持“产业集聚,园区承载,项目支撑”原则;坚持“培育优势、错位发展、区域互补、协作竞争”原则;坚持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原则;坚持资源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原则(科技先导、体制创新);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落实、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原则。

3.2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构造

3.2.1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区域经济总量以企业、产业链和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加强上下游产业对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1)依托兰石、兰州电机等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完成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产业链建设,加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余热循环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构建企业内循环、企业设备产品循环、园区内循环和园区间循环四个层面的循环体系。(2)以兰州联合铸造、兰鑫钢铁为节点企业,依托兰州新区(黑石川)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废旧金属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3)以佛慈、大得利、新兰药、奇正藏药等重点企业为主体,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为发展载体,采用节能节水新工艺、设备,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对药渣、废水、废弃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4)以种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打造种养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5)以甘肃光能新能源企业为龙头,清洁能源打造“碳纤维电能替代”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实现“电能替代”和“煤改电”的节能环保方向,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光伏生态农业、光伏精准扶贫、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发展清洁能源“煤改电”电采暖工程,为就地消纳电力能源,实现“电能替代”新模式创一条新路提供可靠保障。(6)以兰州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兰州北科维拓科技和兰州国器装备制造集团为领头羊,打造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家庭、智能楼宇、智慧社区等领域,着力整合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三维数字便民自助终端、智能家居、三维智能交通、三维智能机器人和射频芯片标签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兰州新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北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园区。3.2.2依托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实现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兰州新区围绕“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应该依托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集群化。加快八大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实现地区产业集聚效应。3.2.3完善生态建设机制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根据自然环境特点,新区正在打造集群化的生态保护圈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使兰州新区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干旱区生态新城、荒漠化生态修复的示范区。3.2.4找准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兰州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自身固有特色,做大做强产业,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化经济链。大力拓展市场流通领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带动周边范围相关产业迅速崛起。促使经济发展特色化,并以品牌效应向四周辐射,引领带动其他地区同步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3.2.5加强科技创新,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以合作型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兰州新区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突出抓好国家级孵化器、工程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区智库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新区科技人才高地。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务实地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推动兰州新区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依据市场规则、按照市场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走进兰州新区,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建三.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路径研究[J].天津经济,2012(02).

[2]高新才.全力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J].社科纵横,2013(01).

[3]鞠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辽东湾新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04).

作者:张丽娟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