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化学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化学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化学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化学教育硕士培养存在问题,对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毕业论文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育硕士;化学教育;职业性;教学评价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渠道。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得到教育研究的培养。但由于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雷同现象。而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以学术型为主,毕业后真正进入科研单位从事学术研究的却很有限。这使得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匹配。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到达新阶段,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大量非学术性型的研究生,因此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1]。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全面推行了新课改,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践行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育硕士生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入新的力量。本文主要针对化学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教育硕士根据2009年颁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所规定开设一定数量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注重课程体系的规范统一,但也存在不足,例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和学术性学位的课程设置交叉严重,理论课程多,缺乏面向中学实际教学的应用型课程,实践性仍显不足。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用性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选择[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明确要求,课程设置的原则要体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3]。

(二)师资力量薄弱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论且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老师既是学术型的导师又是教育硕士导师,而多数老师担任学术型的导师很称职但缺乏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工作。大多数学术型的研究生导师全身心投入科研项目的研究,少有时间顾及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法研究,因此对中学化学教育了解得很少。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特点:理论知识丰富,学术水平高,在授课过程当中,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方式教学,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不贴近基础教育实际[4],这与中学化学新课改对老师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由于这些导师不熟悉中学化学教育情况,这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担任教育硕士的导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悉中学教学法。然而,在目前情况下符合这些要求的教育硕士导师相当缺乏。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教育硕士培养评价机制。国家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明确指出,培养教育硕士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5],这已明确要求把教育硕士的评估权放到社会和市场中。因此,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注重中学教学单位及教育部门的信息反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进行适当调整。但从当前的评价机制来看,各个培养单位较少考虑到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硕士的需要。因此,培养单位输送的毕业生与基础教育的需求有相当差距,没有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制订适合社会与中学教学管理需要的评价机制。

二、对策

(一)明确培养方向明确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为教育事业的心脏,课程设置是执行培养目标和落实各教育教学原则的实体[6]。根据广西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我校确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广西基础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卓越教师及管理者。我校制订了《关于修(制)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每年对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习方式及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等培养的各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学生的培养充分体现为广西基础教育服务原则,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育内容突出案例教学和基础教育实践研究,教学方法采用团队学习、现场观摩、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方法,切实保证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合理比例,体现我校为广西基础教育服务的优势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我校对化学教育硕士也相应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并及时按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当前形式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带来深远的影响。根据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我们调整课程设置,为中学培养既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且拥有新的教学理念的复合型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以下原则:(1)课程设置中重视实践类课程,为化学教育硕士提供更多的机会选择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的课程。(2)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做好实践教学规划,鼓励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与中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教育硕士实践提供平台[6]。如,课程设置了“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化学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内容,是给学生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信息,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协调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基础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课程设置中的“基础学位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化学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而言,要遵循课程设置最优原则,结合中学化学课程要求,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二)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广泛应用,在大学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常态。混合教学模式就是传统教学与微课、幕课等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7]。例如“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转动课堂方式进行教学。转动课堂主要包括精讲、互动与实践。通过构建转动课堂,达到教学上的“三转”与“三动”[8]。所谓“三转”,一是转型,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等为中心;二是转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转体,课堂教学转向满足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更包括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三动”,则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动脑与动手。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以及在中学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些教学技能和方法。我们还聘请了基础教育一线的高职称的中学化学教师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学化学教学与管理”“化学试题设计与解题研究”及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其他教育硕士课程,充分发挥了基地学校专家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作用。此外,学生在见习、实践、实习、研习各实践环节,全部由基地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全方位全程跟踪指导。

(三)增加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收集的有代表性的片段,这些片段蕴藏着很深的教学价值。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比较课堂讲授、研讨会、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法对分析力培养、知识传授、知识接受度、态度转变及提高人际关系技巧、知识保留等六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案例研究法的综合效果名列第一[9]。在化学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化学教学论”这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了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对案例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及目的进行优化设计,有一些教学内容,也许要同时选择及呈现几种案例形式。比如“化学教学论”中关于教学方法内容的介绍,可以采取多种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把真实的教学情境呈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采用先小组讨论再到全班讨论方式,让学生对教学方法产生共鸣。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建设强大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以下方面着手:(1)执行导师遴选标准,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制订一套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在遴选教育硕士导师时,不仅要考虑导师的科研能力,还要考虑导师对中学化学教学法的掌握程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为了使培养的教育硕士能更快地适应基础教学,可聘任一批中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研究生兼职导师,执行联合指导,加强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与高校教师的联合,共同培养教育硕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对教学有着独特见解的中学名师,他们担任教育硕士的导师之后,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学教学名师的风范。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研究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教学观摩,从而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产生间接的教学经验,而间接的教学经验可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此外,还应对已有导师队伍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导师队伍跟上时代的步伐。(2)推行教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由于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硕士导师数量严重不足,而单纯学术型的研究生导师又不能胜任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使得导师队伍能力与知识未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双导师制”逐步得到重视。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结构应该更加合理,既有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又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专长的教学名师,既有以理论、学术见长的大学教授,又有以精通中学化学教育的特级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硕士导师队伍最优组合,应遵循如下原则[10]:(1)互补原则,双导师进行实践与理论的互补,科研能力与中学化学教学能力的互补;(2)多元化原则,聘请不同学科领域(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教学风格的导师,共同培养教育硕士。

(五)强化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完成毕业论文是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环节,学校及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切实提高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按照学校的《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暂行规定》,对论文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评审、答辩等各环节进行了严格管理,并实行双导师制度,由一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校内学术导师和一名来自实践单位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担任一名研究生的导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撰写过程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含兼职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从开题选题、论文撰写、进展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和监控。论文需经导师审核同意、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匿名评审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同时答辩委员会中一定要有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硕导。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强化了毕业论文环节,使教育硕士生更加重视毕业论文写作,也有利于导师加强论文指导,对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教学的反馈和评价是促进和优化教学模式建设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1981年把教育评估定义为“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进行系统检查,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11]。评估体系分为校内及校外评估,校内评估主要包括教务处评估、系部评估、学生评估等;而校外评估则包括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中介机构、基础教学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评估等。在现阶段,我国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培养教育硕士的评估体系,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学实践性的结合。评估机制要更加重视中学教学单位评估及学生评估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评估的直接受益者,在教学评估中,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使教育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身利益。通过让学生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导师和同学进行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建言献策。中学教学单位评估是社会对教育硕士教学要求的直接体现。中学教学单位对教育硕士的评价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推动教学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胜任中学的教育教学,也使学生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中学教育问题的能力[12]。总之,在国家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为基础教育部门输送优秀人才。化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更加凸显职业性、应用性特点,以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模式等为抓手,提高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扬,马永红.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三所香港高校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81-88.

[2]陆晓雨,庞博,王荣波.国内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比较研究[J].高教学刊,2017(3):1-3.

[3]祝春华,田英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职业性弱化的归因与回归[J].继续教育研究,2013(2):74-77.

作者:黄初升 盛家荣 刘红星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4]刘雪,赵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5):174-176.

[5]谢开勇,朱亚梅.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3):126-128.

[6]刘知新.再谈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J].化学教育,2001(6):10-12.

[7]曹阳,万枞,陈锦然.高校混合课堂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81-82.

[8]林琳,杨延东.转动课堂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98-99.

[9]张丽华,余凯成.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10]曹育红,叶芮杏.协同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队伍建设——以广东省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86-90.

[11]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29-132.

[12]李玉栋.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教育硕士教学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