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核心价值观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从理念、环境、课程和制度四个层面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步践行于学校发展之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答案,即培养爱国、敬业、友善、诚信、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关于如何培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给出了答案,即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中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爱国、敬业、友善、诚信、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发展所秉承的价值追求,其核心也聚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如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核心价值观其内在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层面上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从学校层面上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者是上位与下位、一脉相承的关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和概括,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特征,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学校核心价值观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它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之下,学校教育的外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学校组织和学校成员极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关于价值取向的论述,为学校教育和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指明了育人的正确方向,这不仅利于学校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匡正学校成员的思想偏差,统一学校成员的思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固有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化延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当代中国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最新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先辈所创造的、反映民族特色的、在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广博,其思想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和深厚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强兵、民本、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礼者,所以正身也”。儒家提出系列“和合”思想:“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人人相爱则天下和谐。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当代世界冲突和危机具有重要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亦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化延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完善、扬弃和升华。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摘要:自1992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经历了内容解读、多维透视和专门分析三个阶段,研究成果涵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内容、路径、启示、效益等方面。展望今后的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鉴于“进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领域中的首要方式,因而考察新加坡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成为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创新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纵观世界,新加坡是建构和传播核心价值观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考察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状况,势在必行。
一、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状况概述
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已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进而不断熔铸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1992年,我国学者高伟浓发表《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析》一文,首开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之先河,至今已有26年。在此期间,“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2年)为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时期。1992年,高伟浓在《东南亚研究》上连续发表《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析》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析(续)》两篇文章,拉开了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的序幕。在此之后的十年,王殿卿的《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与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师海龄的《新加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李路曲的《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评析》等,均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第二阶段(2002~2012年)为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多维透视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加坡将中小学“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遂成为新加坡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课程。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力倡导,透视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凸显。我国大量学者开始立足比较研究的思维和本着为我所用的方针,剖释新加坡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特点、途径、策略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社会与文化建设的启示和意义。由于新加坡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分析儒家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第三阶段(2012~至今)为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分析时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随即,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性的建设策略与成功经验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焦点。以梁凤美发表在《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新加坡的五大共同价值观谈起》一文为标志,关于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性专门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渐探讨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化与课程化的微小问题。整体而言,虽然国内学者对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鲜有独立性的学术专著面世,其主要分散在意识形态、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等领域,但关于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成果颇多,主题鲜明。
二、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内容剖析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的背景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联、同根同源,都是实现复兴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革命文化“全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和体系。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培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新时代需要传统的的文化因素和文化读好来唤醒人民对文化的记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本质的时代体现。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文化本质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扬有弃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都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其根源,同时也是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醇厚养料基础上的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延续和意蕴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的契合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豪的根基,博大精深和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资本和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理论渊源,其中儒家文化理念、道家学说、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相互关联
(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员”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凝结于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不仅是表象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较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区域独特的精神脉络和灵魂家园,体现着一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都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契合性、交互性、协同性。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和谐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步与提升,以及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同文化的引领、协调和整合;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建设,二者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显示出本质上的关联性,揭示出它们同属于一个事物的契合性。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协同创新发展;如何通过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提升;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民众所认同、所践行,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观念,外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这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其形成是在社会场域中实践发展的结果,其凝炼是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升华,其培育和践行是以实践为根本遵旨并以指导实践为最终归宿。离开日常生活与现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我们党高度重视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二者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全面推进。物质生活的富足充实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丰富都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与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小康社会不可能真正建成。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顺应时代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是满足民众精神世界的需求和现实文化的需要,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个社会要建久安之势,一个国家要做长治之业,必须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集中体现着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3]不断提高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文化软实力协调互动增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凝聚国家正能量,进而推进文化科学创新发展,引领社会新风尚。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着力点,坚持用主流价值观指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指引复杂社会思潮的流变,引导多样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是文化核心与精髓在价值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精神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上的价值导向,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又是评判标准层面上的价值依据,体现着信念追求与标准评判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极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轨期、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想因素多样多变,各种思潮风气此起彼伏,各种思维方式错综复杂,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映射出价值观存在着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推动全党思想统一,促进全社会共识凝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能够为国家制定科学制度、为国家部署正确决策、为国家深化全面改革提供重要的价值遵循依据。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益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凝聚起各个领域和层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应该更好地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各个层面,渗透到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含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和硬件相匹配,国家的综合实力也需要软硬实力相互匹配,才能高效运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同时,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承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适应“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报告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了全面部署。从整体上看,党的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阐述,既有政治的高度,又有宽广的视野。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文化的力量在于认同,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时代意蕴和凝聚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能更好地保障、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是应对价值虚无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多元价值化的现实要求,这是直面信仰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的现实诉求。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既需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精华,也需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价值积淀;既要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韵味和气派,又要符合人类的价值追求和共识。由此可见,在涵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