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西方大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体,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大众文化固有的市场性、低俗性等因素,不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需要建立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发展。引领大众文化精神升华、价值合法、互动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作用的实现,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引导大众文化的生产、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三方面的外在运行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机制;内在机理;外在运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机制,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内涵。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当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工业”语境下所提出的,认为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为普通大众消费的文化形态;二是认为大众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应的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这两种理解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种观点从西方社会背景来谈论我国大众文化,脱离中国实际;而把大众文化当作俗文化,则看不到大众文化的“高雅性”。从实际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既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但又受到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结合体,具有精神的低俗化、运作的市场化、消费的符号化等特征。而在受众上,中国大众文化的受众主体主要是城镇居民,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民众缺乏消费大众文化的机会和条件。大众文化虽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和消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按照市场规律、遵循资本逻辑、注重经济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运作。大众文化变成了商品,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迷失,比如为了迎合大众的感性快乐,大众文化精神趋向低俗、媚俗、庸俗,大众文化形式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只要能博取眼球即为成功;为了与国际接轨,彰显“洋性”,跟上流行步伐,不加批判地拿来西方文化,实质传播着西方社会价值观;为了满足民众猎奇心理,调侃经典,诋毁英雄,歪曲事实,冲击社会主导文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对红色经典的颠覆、对历史真理的虚无、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踏,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偏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大众文化的凡此种种,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要求和发展方向,需要加以规范与引导。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本质是文化。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价值观的引领,而科学价值观的彰显也需要大众文化的支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借鉴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凝练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融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于一体,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的理论功能,能够极大地汇聚社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给予理论观照和实践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有效引领。所谓引领机制,这里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这个系统工程中目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运行方式,具体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机制。大众文化多元、多样,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因素等相互纠合,它们价值取向各异,价值诉求不一,有的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吻合,有的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需要建立价值统摄机制,激活和传播大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阻抗和挤压大众文化的消极因素,引导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相关要素的机制。从要素组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引领目标、引领主体、引领客体以及引领方式,要发挥引领效果,就要对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合力。要建立整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各要素相互连接、协调运转的整合作用。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互动融合的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互动融合机制内在地遵循“自上而下”的价值引领和“自下而上”的文化支撑互动运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实现精神升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机理
任何机制的运行及其作用发挥,必定遵循一定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机理,是引领目标、引领基础、引领方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序运行,实现大众文化精神升华。
(一)精神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目标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文化皆有其内在精神要求和价值追求,比如社会主导文化以其严肃性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文化,体现国家意志,“这种文化代表政府及各阶层群体的某种共同利益,明确地要在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产生教化作用。”[3]高雅文化是知识界的理性沉思以及对社会的深邃思考,充满社会关怀;民间文化是由乡村普通民众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化;而大众文化则主要满足普通市民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化,它远离宗教与政治,肯定人间的世俗幸福,赞美人世间的名利地位,追求身体的感性愉悦,鼓励人生及时享乐。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人容易变成失去批判精神、失去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人,更无法凝聚中国力量,反映中国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大众文化的精神升华,就是“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4]
(二)价值合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存在与发展必具合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合法性就在于其真理性和人民的选择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党和国家,从文化领导权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要实现作为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领导,这种领导权的获得,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文化的比较、交锋中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是社会的最大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价值合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理论上具有真理性和彻底性,在实践上具有操作性和人民性,体现的是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能够凝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努力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大众文化发展,也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才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
(三)互动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互动融合的方式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文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众化;另一方面,指大众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向,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反映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即大众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互动性,否则引领就会变成生硬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律。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引领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在文化的碰撞中进行价值选择,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价值性、合法性来吸引大众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群众生活,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使人们日用而不觉,自觉地内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外在运行
内在机理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规律和要求,而机制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内在机理的外在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机制的外在运行包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引导大众文化的生产,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进而实现大众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它文化就会乘虚而入。作为一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大众化才能够“掌握”群众和为群众所“掌握”,需要“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走大众化的路径,拉近与人民大众的距离。”[5]具体来说,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从两方面着手:1.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广泛认知,认知的最好途径之一是宣传,通过在群众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旋律文化引领多样化,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要用好传统媒体。传统主流媒体必须牢牢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大众文化的负面因素和消极影响,传播正能量,彰显正确价值观。其次,用好网络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全面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使其在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中入脑入心。最后,加强对网络自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发挥网络自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离不开对自媒体的规范管理。在万物联网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终端,人人都被网络联系在一起,人既是网络人,又是现实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正能量或者实现“病毒性”传播。在自媒体中,任何一种个人行为都可能成为公共话题,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挤压自媒体传播不良信息的空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媒体传播内容的识别工具和判断标准,对自媒体的话题进行自觉的叙述、评判和指导。2.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宣传能够在社会上营造普遍的氛围,而教育,特别是有组织的教育,教育对象是固定的,教育过程也是可以控制的,这种教育的作用是其它宣传途径无可比拟的。要从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来整体设计不同教育对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育效果。首先,从学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要建立和完善从学前阶段到大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统筹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要求,避免形式重复和目标的倒置,避免随着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感和抵触,避免大学阶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一知半解。其次,从其它社会组织的教育来看,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它社会组织学习必修内容的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为广大群众认知、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组织是否愿意、是否善于宣传和组织其成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有组织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在个体原子化的社会中,更加需要把个体组织起来,而有效的做法就是依靠社会组织把其成员组织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教育对象,可以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从个体最初接受教育来看,要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最小单元,是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最重要的空间之一。通过建设最美家庭、和谐家庭,宣传美德家庭和家庭美德,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当社会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皆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他社会成员就会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它社会成员,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最大效果。
(二)引导大众文化的生产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大众文化精神,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注入大众文化之中,防止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唯利化的极端。首先,要对大众文化生产者进行精神引导。大众文化的生产,表面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际上是遵循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和文化耦合,使得文化产品产业化。虽然这些文化产品占据了市场,但缺乏思想性和精神性,无益于人民群众思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甚至会污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不良大众文化产品,根本的是要对大众文化生产者进行引导,通过建立和完善大众文化生产机制,用制度保障大众文化源头价值取向的正确、精神追求的崇高。其次,大众文化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进行引导并不必然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中,而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的生产中。大众文化的生产,特别是市场化的大众文化产品,需要讲求经济利益,如果大众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够达到有效一致,那是理想的。但是在市场中,文化生产往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效益,那么国家要通过政策调剂,使大众文化生产者既能够达到经济收入的目的,也能够使文化产品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6]服务群众,满足社会需要,理当是文化发展的不懈追求。
(三)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
从大众文化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来看,大众文化的传播并不总能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规律和要求,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一是要规范大众文化传播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能够从某方面满足民众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民众一旦对某种文化产生需要,那么就会促进该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而这种传播可能是通过新旧媒体,可能是口口相传,也可能时通过“朋友圈”传播,形成“圈子”文化,甚至是“心照不宣”的传播方式。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就必须在阳光下传播,而不能在“地下通道”,就要在法治的监管下,规范传播,正向发展。二是推动大众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广泛传播。如前所述,大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其积极的一面,具有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精神需要的作用,特别是大众文化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推广的。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其传播,推动其发展。三是主动阻抗大众文化中负面因素的传播。大众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发生机制及传播模式,也存在多方面的消极因素。大众文化中低俗思想、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传播的共时同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其理论魅力和价值真理作用,主动阻抗大众文化的负面因素,降低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姜正君,邹智贤.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逻辑悖论与价值引领[J].伦理学研究,2017(4).
[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4][6]谈治国理政:第二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9-320、320.
[5]梅萍,张艳斌,韩静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有效引领[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作者:詹明鹏 单位: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