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以期助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1创新人才培养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创新人才,主要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能挖掘自身潜力的人才,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意识,乐于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先进带头人和卓越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如何精心地为国家造就未来栋梁之材,高校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对创新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明确教育定位,使预设教育目的不偏不倚,是教育目的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引导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凝心聚力,广聚英才,是高效运转社会系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塑造健全的创新人格,形成积极的创新品质,指导科学的创新行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无论是对国家、教育工作者还是创新人才的自身发展都具有指导性和全局性的意义。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人才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社会活动能力强,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使其处事泰然自若,游刃有余,更添社会生机与活力,但也易陷于迷茫与混沌;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也常以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作为价值判断准则,但如不注意分寸不把握尺度,如过分计较利益得失,过于夸大自我,那么就会如蒙尘明珠,光彩难见;当前我国正处于积极改革调整过程中,这为创新人才价值观的优化与成熟提供了客观条件,但随着外来文化影响,影响创新人才价值判断能力,动摇其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2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根据创新人才的不同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因主客观原因影响仍存在认知与践行上的不足,影响着教育的深入推进,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2.1教育理念上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偏重于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传授、专业的深化、技能的拓展,忽视了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上的引领与培育,存在着“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次要”的现象,草率应付的态度使培育工作难见实效。
2.2教育目标上普遍适用标准化
当前的价值观培育工作,只注意了价值观达到的水平,忽视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的提高,常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广大学生进行整齐划一、普遍适用的价值引导,缺乏教育层次性,而对接收新思想、新事物最积极的创新人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需要正视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不同群体有所侧重,通过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育,使多样性与先进性完美结合。
2.3教育内容上脱离实际内容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过于单调陈旧,高度抽象化、政治化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空洞的口号式灌输型教育犹如隔靴搔痒,难以达到入脑入心。忽视时展中的新情况、新现象,没有与时俱进,缺少主客体有效互动,难以引起共鸣共情。类似讲大道理式的培育不利于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堪忧。
2.4教育方法上缺乏践行内化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要上升为创新人才内在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促使其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动。由于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惰性使然,存在着部分创新人才想得多而付诸实践的少,使得出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结果。认识与实践的脱节,缺少两者之间的融合与转化,在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上就难以发挥应有成效。
2.5教育环境上价值评价世俗化
当前教育体制,注重把人作为工具与手段的社会需要,忽略人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价值追求,这种工具价值取向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创新人才被认可、被挖掘。学业评价、好学生评价仍固守传统评价体系,功利性、世俗化掺杂其中,使得价值情怀经过层层过滤之后,削弱了真、善、美精神生活的传播力量。
3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
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的探索与研究,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探寻全方位立体型并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以不辜负“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的殷殷嘱托。
3.1教育途径多管齐下,与时俱进
3.1.1掌控课堂教学主渠道
首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减少空洞的政治说教,避免教育内容的陈旧和重复,应当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其次,渗透于其他课程,做实课程思政。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立德树人,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把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知识技能的培养和价值观培育有效结合起来。
3.1.2发挥校园文化影响力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与有益补充的校园文化,如校园环境建筑、校歌校训等,巧妙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融化成学生精神主导。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落实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陶冶情操过程中愉悦身心,获取成就感。经过校园环境熏陶、文化升华,潜移默化地把价值观塑造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信念、行为指导及价值标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1.3用活网络媒体新技术
互联网的出现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视野和新领域。如同祖先开疆拓土一般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手段开展社群交往进行思想交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全新方式,也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更大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功能,做到“全环境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富时代感与吸引力。
3.2教育内容紧扣时代,进耳入心
3.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上的“钙”,在人才塑造与培养过程中能左右灵魂,指导行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创新人才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培养、社会的哺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创新人才家国情怀,引导创新人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在“大我”中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创新人才增强抗挫抗压能力,避免追求空洞抽象的个人无限权利与自由,避免迷失方向。
3.2.2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成功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主要反映着人们对成功这一概念的体验和认识。在尊重创新人才正当利益和成才需求的同时,引导创新人才树立科学、正确的成功观,克服浮躁心理,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前进,引导其真正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个人价值的实现均是以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为基础的。
3.2.3典范教育
典范教育是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通过学习或汲取教训,使认识得到提升,行为得到调节,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运用真实有效事例,提升道德内涵并上升为精神,通过正面典型引导与反面典型批判相结合,使创新人才得到启迪与触动,从而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用正面典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对创新人才进行示范引导,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用具有警示、借鉴作用的反面典型如“范跑跑”等,引导创新人才从反面典型身上汲取教训、引起警惕。
3.3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协同创新
3.3.1教育为主导
对高校创新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德树人”,遵循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立场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而不随意曲解,不故意迎合取悦;不搞庸俗化和形式化的思政教育,在兼容并包、理解尊重的同时,更要立规立矩,强化引导,绝不姑息纵容;肃清糊涂、错误思潮,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健康发展,激发调动更多的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3.2实践来强化
高校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进行能使其身临其境、能切身感受的实践培育,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做到理论教育模式与实践教育模式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相得益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理论教育延伸与升华的实践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从认识与实践规律来看,需要经过反复的认识、实践才能把握规律,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要努力创造机会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创新人才的日常实践和行为之中。
3.3.3文化舆论来导引
“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要充分重视文化引领和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文化舆论对创新人才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行政力量推行与大众媒体传播等方式,用一定的政治艺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到各类宣传报道中,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鼓舞人,发挥文化舆论力量与作用。
3.3.4制度政策来保障
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既能保证创新人才发展空间,又能进行必要的制约,使创新人才能更好地承担与履行其对组织的责任、义务和贡献。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建设,如宣传部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教育制度,教务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制度环节,学生管理部门要制度化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3.3.5多主体来协同
在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努力构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立体教育模式,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与力量,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努力、精准配合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在自我教育方面,时刻警醒,努力提高自身觉悟;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包容和鼓励传递给孩子责任与担当;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浇灌学生理想与信念;在社会教育方面,加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加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四者相结合,多主体协同,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创新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赵海霞,李天,傅新红,等.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6-68.
[2]王静.当代大学生科学成功观培育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5.[3]程开甲.只有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N/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06-07.
[4]连鑫,王文昌.“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运用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0-73.
作者:秦海芬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