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优秀传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优秀传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优秀传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固有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化延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当代中国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最新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先辈所创造的、反映民族特色的、在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广博,其思想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和深厚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强兵、民本、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礼者,所以正身也”。儒家提出系列“和合”思想:“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人人相爱则天下和谐。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当代世界冲突和危机具有重要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亦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化延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完善、扬弃和升华。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及精神基因。世界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植于本国文化土壤之中,与其传统文化相融相合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丰厚养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国民心理的认同。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目前,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文化特点。“中国模式”是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要对其进行合理扬弃,坚持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要求,从理念、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和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转化和发展,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时代特征。例如:“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其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德教为先、以民为本等思想,对于应对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道德滑坡、个人主义等现象和问题大有助益。但这些思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和实践需要,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融合,创造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充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和深厚土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魂有所附、根有所依,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自身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客观辩证的观点,反对和文化复古主义,既不能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又不能忽视其局限和消极因素,全盘照搬古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和活力。

3.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理论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形成系统的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利用人的亲情和孝道唤醒道德意识,使人在脉脉温情中养成敬人、爱人的道德观念,在家规、家训和家风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课堂教学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和主导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渠道。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经典教育,鼓励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和自我体认,自然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兴办书院,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礼仪规范和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化方式的合理内核,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4.坚持以文化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和大众的日常行为中,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内在建构;才能真正从心底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和根深蒂固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家园,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变成青年人自己的内心呼唤,使他们真正从中获益。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发展,减少大学生对于严肃政治理论教育的抵触心理和逃避心理,激发其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采取多种形式,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导公民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表达晦涩难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根据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采取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依托文化讲堂、道德论坛和社会团体,借助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运用新媒体,创新形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润物细无声,以文化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北京教育

作者: 杨文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