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教机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教机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教机理研究

摘要:以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逻辑定位为切入点,探究其遵循的凝聚职业教育共识、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着眼职业教育全局的时代要求,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课程教学、关注情感需要、指导职业实践机理研究,力求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以期实现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职业教育;机理

职业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大学生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探究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知、情、行”的内在认同机理,具有时代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逻辑定位

(一)从理论逻辑上以提升大学生职业教育质量为根本前提

新时代职业教育以质量建设与内涵发展为主题。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具体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方向;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探索当前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重点解决职业教育质量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大学生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对卓越职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亟待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来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从内在逻辑上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内容

大学时代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从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上看,既包括专业素质上娴熟的职业技巧,也包括思想素质上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职业人才培养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挖掘思想育人的全要素,并内化为大学生职业价值需求,以专业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激发大学生职业精神动力。

(三)从外在逻辑上为坚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提供助力

我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交锋,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矛盾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是应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职业观扭曲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推动力,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安排、协同部署,实现二者“同频共振”;此外,大学生职业品德的形成要经过“感知、内化、外化”的渐进过程,职业品德教育需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协调的育人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大学生职业需求的必由之路。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凝聚职业教育共识

新时代凝聚职业教育共识指的是相关主体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问题上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其一,凝聚职业教育科学内涵的共识。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强调精益求精,要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落实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二,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大学生职业教育极端重要性的共识。职业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培养浓厚家国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独特意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极端重要性。

(二)立足职业教育实际

当前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大学生客观实际为基准,确保职业教育推进具有可靠的现实基础。一方面,立足于学校实际。当前中国高校地域性特征明显,在高校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校风、独特的人文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对职业教育的融入,让师生产生亲切感、满足感。另一方面,立足于大学生实际。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跳跃、特点鲜明,对职业需求个性化十足,在当前职业教育工作推进中,须从大学生职业需求规律入手,尤其注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规律的把握,科学认识大学生职业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个性与共性、情感与体验的结合,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使大学生职业教育取得实效性进展。

(三)着眼职业教育全局

着眼全局意在通过整体化视角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保证大学生职业教育有序化推进。一方面,协调好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需做到统筹发展、协同推进,坚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二级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实现既统一部署又明确分工的职业教育格局。另一方面,协调好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联系相关内容进行教育教学,紧扣职业教育的总体工作布局,优化各机制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层级清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育人长效机制,保证职业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机理研究

(一)融入职业课程教学的理论认同

1.全面融入职业理论课程教学。职业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类、专业类、科技人文类等三部分构成。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职业素质缺失等问题,课程讲授要将理论知识的传递与核心价值观的输出相结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过多注重从职业的“术”即技能提升而忽略“道”即对大学生职业理想、情怀、核心价值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供给。其一,通识类课程旨在介绍相关职业原理、内涵,树立大学生科学职业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有条理的带入课程教学之中,帮助大学生超越功利培育情怀,以家国情怀引领职业导向,以社会担当明晰岗位职责,以个人素养练就职业品性。其二,职业专业类课程主要讲授职业技巧、如何就业等相关问题。以优秀企业家现场讲授怎样诚信经营、与同事相处等问题推动大学生职业品质的塑造。最后,科技人文类课程的设立为开阔大学生职业视野、提升大学生职业内涵提供支撑。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品性的养成。2.全面融入职业实践课程教学。职业实践课程旨在锻炼职业技能、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塑造大学生职业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教育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缺乏必要价值引领。在职业教育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将职业意识外化为职业行为过程中自身的提高与反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职业实践,实现“德技并重”。首先,融入校内职业实践。教师针对职业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社交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等人文素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道德素养内化为大学生职业意识,将核心价值观包含的行为准则外化为大学生具体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成功就业夯实基础。其次,融入校外职业实践。以校企联盟为平台,让大学生切身体验、自我提高。通过职业实践,提升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认识,同时以第三方视角审视大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偏差,找准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融入其中,实现高校职业教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二)彰显职业诉求的情感认同

1.职业理想凸显家国情怀。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高校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激发大学生职业意识,树立崇高职业理想起着关键作用。家国情怀是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对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所体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体现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职业理想决定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以及个人努力程度。职业教育的宗旨绝不是功利至上,应做到超越功利、培育情怀,着眼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将个人职业梦寓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终极目标引领,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技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同向同行,实现人生价值。2.职业精神展现社会担当。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理论知识、职业技巧的单向传递,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塑造,即职业自信心、职业上进心、职业责任心。新时代职业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不断深化增添新的符合现实诉求的内容。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职业“失范”的现象,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厘清职业角色,以法律约束自身职业行为,以高度的职业自律谋求职业自由;高校、政府、企业为大学生就业共同营造机会均等、奖惩分明的职业大环境,注重大学生公平正义的职业意识品质的塑造。此外,自觉抵制职业偷税漏税行为,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将职业教育最终转移到价值观教育上来,使大学生坚守正确职业观、展现社会担当。3.职业品德体现个人修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其职业道德是否高尚、人格修养是否完善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德行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一方面为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成功就业,另一方面为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职业品质的修炼,引导大学生摆正义利观。敬业要求大学生以永不放弃的精神积极进取,以不怕困难的精神面对挫折,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实干精神;诚信是做人的首要品质,要想赢得他人的认同必须待人以诚,反之则会孤立无援,今后的职场行为将举步维艰;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与他人相处能够提升个人亲和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符合新时代职业人才的需求,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素质保障。

(三)融入指导职业实践的行为认同

1.日常职业习惯的行为认同。日常职业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重思想引领与长期的坚持磨练。日常职业习惯的行为认同包含两个环节:首先是外化行为的实施。在内化阶段顺利完成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内化向外化的转化,注重大学生品德管理,加快推进大学生外化行为的实施。引导大学生以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职业分析,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化解思想矛盾。其次是职业习惯的养成。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勤奋向学、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品质的养成,注重日常化职业习惯的引导,在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外化为常态化的职业行为准则。同时,丰富大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寓于真实的情境中,例如举办模拟职业大赛、模拟职业招聘等活动。2.职业实践锻炼的行为认同。职业实践锻炼的行为认同以职业行为的体验为重要特点,贯穿于行为认同的整体过程。当前职业实践锻炼难以应付现实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偏离核心价值观、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倾向。为此必须重视职业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满足社会道德要求与实际情况的有效对接,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职业实践中领悟、认同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应结合地方历史、人文条件、学校专业特色,有组织、有计划的参加职业实践活动。要坚持特色职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职业锻炼作为长期开展的教学活动;同时注重职业实践的层次性衔接,在“认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阶段职业训练中不断积累自身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展现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项敬尧.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18(1):4-9.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作者:张天华 张国威 单位:1.渤海大学 2.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