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核心价值观下高校新媒体传播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方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对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新兴媒体虽然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它也担负着理论武装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效载体。我们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有效利用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采用“隐性传播”机制,优化新媒体传播方式;强化舆论引导机制,提高网络监管能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凭借海量信息、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广大用户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等,高校新媒体平台不仅已经是校园宣传的主阵地,更担负着理论武装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功能。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新媒体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等信息特征,不仅改变了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迎合了大众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它所传播的信息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零散、片断式的信息往往缺乏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用大学生全面客观理性地去认识问题。第二,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重大变革,它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对信息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和再次传播,使信息呈现出裂变式的扩散,“受众即新闻源”。[1]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个别新媒体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缺少相关的引导和监管,发表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恶意歪曲、夸大炒作一些社会负面问题,所呈现出的“去中心化”“扩散化”给分析问题、是非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第三,网络及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存在着“隐匿性”,受众可以匿名的方式在公共平台上随意发表言论,这使包括校园BBS、贴吧、论坛在内的网络公共平台上的意见表达和互动日益活跃,但有些意见表达缺少理性认知,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暴力倾向,这些都让网络舆情变得难以控制和监管。
二、高校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避开它的弱势,利用它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优势,让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传播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采用“隐性传播”机制,优化新媒体传播方式;要强化舆论引导机制,提高网络监管能力。(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高校新媒体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定校园媒体传播内容。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公民各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准则,在校园媒体平台策划和设置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相对应,又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栏目、板块,使高校新媒体成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高校新媒体平台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前提下,应更多地突出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当前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甚至是00后,在个性上更加张扬开放,崇尚自我,因此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这一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突出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调动个体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强调公民个体对国家和社会单方面的情感投入和责任,不仅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同,同时也会割裂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内在联系。[2](2)采用“隐性传播”机制,优化信息传播方式。面对当前90后、00后的大学生,如果继续采用口号式、标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因此,要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隐性传播”机制。[3]隐性传播是指能够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理念、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一种方法。高校新媒体平台在进行信息推送时,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积极推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要多采用百姓视角,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对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进行报道,更好地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切忌采用传统媒体刻板严肃的新闻语言,要多运用通俗、直白、生动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平台要利用自身交互性强的优势,多增加能够吸引大学生受众关注度的互动性话题,让学生在上下联动、双向互动中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播中来。要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点,通过一张图片、一个短视频、一段短文字等众多的“微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熏陶,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3)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强化舆论引导机制。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4]校园新媒体要善于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在国家重大事件和关键的时间节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渗透其中。高校要对校园的贴吧、BBS等话语场域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实名登录和认证,过滤掉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良信息,及时纠正网络和新媒体上的不良言论,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能力。要牢牢掌握宣传舆论的主导权,确保校园的网络环境安全。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安全制度和新媒体注册备案制度,为新媒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提供安全制度保障。[5]要定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体信息进行价值辨别和判断的能力,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慎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公共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6):25-29.
[2]夏守信,贺占魁,李晓.新媒体倒逼效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影响及应对——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62-65.
[3]马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影响力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47-155.
[4]高萍,刘德赢.高校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融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67-69.
[5]季华.新媒体对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推动作用[J].新闻战线,2016(2):8-9.
作者:刘嘉任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