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媒体技术从根源上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想行为。现阶段,高校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项新型教育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不仅具备良好的互动性,还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利用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此实现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本土文化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多元文化、西方思潮影响。对于西方艺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接触和体验[1]。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价值理念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理念、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二)国内社会化转型加速大学生价值观转变
无论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新形势,即社会经济转型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多元化思想在碰撞与融合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格局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整体价值理念都受到以上变化带来的冲击。现阶段,多元并存的新观念及传统观念,从各个层面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由于传统价值观被淡化,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大幅度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在深入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
(三)新媒体技术变革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在当代社会,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海量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再加上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大冲击。交互性、即时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更容易通过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社会生活逐渐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在多元化的新媒体社会,更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免出现偏差,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延伸教育空间,实现动态化立体式课堂教学。传统概念上的物理空间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变化,在现实空间之外,一个虚拟空间开始构筑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这一虚拟空间不仅扩大了教育范围,实现了教育影响力的提升,而且对现实的教育空间加以延伸,将原有的平面化教育转变为立体化教育,将静态教育转变为动态教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针对显性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实现隐形传送[3]。第二,构建交互平台,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自由性、开放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对话权的平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关热点问题等,大学生可通过该平台将自己的观点、态度及看法表达出来,便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4]。第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开展这项教育工作时,要想取得大学生的认同,首先要尊重其价值追求,对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加以满足。新媒体特的传播特点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谋而合,传播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二)消极影响
第一,对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取课堂教育方式,再辅之以社会实践、师生谈心、课后交流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对学生教育起支配作用。而新媒体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师生沟通自由,既能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彰显出来,又能消除现实空间中的交流障碍。因此,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更能接受也更加喜爱新媒体教育方式。要想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必要的信息素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能够对活泼生动的新媒体语言加以利用,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第二,高度开放的空间极大冲击了信息可控范围。过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在理论知识、信息来源上存在显著优势,然而,新媒体能够迅速提供海量信息,对教育者的信息可控范围产生巨大冲击。与书本、课堂相比,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知识更多,部分信息甚至超出教育工作者的掌握范围。由于还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甄别,做出正确判断。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在此过程中迷失自我,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以否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严重挑战。第三,进一步对教师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面对多元、开放的新媒体,教育者无法控制所有的思想观点。新媒体不仅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5]。与学校、教师相比,许多大学生更信赖新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学生认可新媒体传递的不良价值观,将会对其产生全方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易改变。因此,新媒体对教育者的信息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传统媒体在形式上较为单一,而新媒体实现了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新媒体能够创造出更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对新媒体平台的优点进行充分利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加以了解,如微信、微博等。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包括微文学、微视频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第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教育团队。无论是高校辅导员,还是思想政治学科任课教师,乃至先进的学生党员干部,都可纳入到新媒体教育团队中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既要具备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对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以利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引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鼓励大学生对新媒体进行创造性利用,这样既能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又能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有利信息,对自身价值观念加以丰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6]。
(二)构建新媒体监管机制,净化对学生价值观教育舆论环境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国家尚未针对这一领域制定完善的监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掺杂许多黄赌毒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大学生属于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如果不能有效过滤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新媒体监督机制,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其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网络道德进行完善。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环境进行积极引导。第二,学校要对新媒体校园平台的领导机制加以完善。现阶段,大部分国内高校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甚至校内各院系、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学生团体也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平台,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学校尽管开通了官方平台,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运营维护,平台内容大多相似,宣传手法单一落后,宣传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要想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除了要构建官方新媒体平台,还要对相应的领导机制加以完善,对各方面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协调。第三,建立并完善新媒体动态化引导机制。交互性是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优势之一,在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者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把握,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
由于新媒体信息多元化的影响,网络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其本质原因是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偏低。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首先要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进行有效强化,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新媒体平台提供海量的网络信息,许多大学生缺乏信息选择、信息甄别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整理能力,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做到准确、高效提取。第二,培养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信息有真有假、稂莠不齐,如果不能甄别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迷惑,从而产生价值观偏差。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全面分析信息细节、信息来源等,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大学生既能做到有效分辨,又能做到自觉抵制,从而免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第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道德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其明确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要对自身行为进行自觉约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时,应保证信息可靠、科学,既不能违背道德,更不能违反法律。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出现新的变化。新媒体既实现了教育渠道的拓宽和教育手段的丰富,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实现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郭欣,张群.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101-103.
[2]魏法汇,徐藤.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6(14):164-166.
[3]张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01):8-11.
[4]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
[5]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5):7-12.
[6]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106-109.
作者:郭惠琴 单位: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