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衍生的特殊话语样态,集大众性、娱乐性,扩散性、脱敏性,创新性、瞬发性于一体。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迅捷、虚拟和现实背离、接受和共鸣传导,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式微、作用紊乱和认同冷漠。因此,要找准逻辑起点,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与行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夯实逻辑支点,充分掌握网络话语权,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把握逻辑指向,提升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构建整体性网络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生成样态
生成于网络、传播于网络的流行语,可谓无心而就、有意不成。明晰其生成样态、传播特征,是研究的前提。
1.生成语境的创新性和瞬发性
作为一种蕴含寓意、富有创造性的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网络、消亡于网络。它的诞生源自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事件的不满或对当下生存状况的感慨,或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创新,或运用谐音、简缩、象形、拆分等形式在旧有语言形式基础上自我创造。它的流行体现在本身的流行特性上,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罗兰?巴特在《流行体系》中指出:“流行就像是一架保持意义却不固定意义的机器,它永远是一个失落的意义。”这种流行注定是瞬发的、短暂的。瞬发在于随着时间推移,青少年网民经过一哄而上的跟风之后,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新鲜感随之消失,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事件;短暂在于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要么自我消失,要么被动改变。但是,诸如“正能量”“给力”“点赞”“蛮拼的”等一些顺应网络传播特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网络流行词汇,经过岁月沉淀,被赋予特定的词义和用法,成为线下固定词汇。
2.传播方式的扩散性和脱敏性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体现网络媒介的特性,有赖于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扩散性和脱敏性。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基于网络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及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性,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创造的交互式虚拟传播环境,青少年网民群体可以“多次介人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多次反复对话,不仅能在视觉上占有网络流行语,还能反复消费”;另一方面,作为青少年“自话自说”的网络流行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严谨的格调、精致的品位,其形式多样、个性时尚、诙谐幽默、简洁直露,显得平易而亲民,不仅契合了青少年创新求变、颠覆传统、彰显自我的心理需求,而且大大提高了彼此交流的速度,节省了交流时间,增强了交流乐趣。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语境发展方向,传播的是正能量。久而久之,这些网络流行语就会“逐渐脱离原初场景,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含义”。例如“呵呵”本意是微笑,后来衍生出无奈、无语等多种含义,这种重新赋予意义的网络流行语会因其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而广泛流行。而诸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逗比”“逼格”“绿茶婊”等网络流行语表意晦涩、品味低俗,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背法律条文约束,如果不及时限制或引导其传播,它就会得以固化,影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3.接受心理的矛盾性和从众性
青少年网民在积极创造网络流行语的同时,也充当着网络流行语接受者的角色,这种接受有完全接受与选择性接受之分,也有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之别,体现了典型的矛盾性和从众性。新闻传播学将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在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通过流行语的使用达到自身某种目的,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感。这种意义上的接受,是青少年网民打破传统对日常交际语言的加工与再造,传达了青少年网民追求话语自由的参与意识,能彰显独特个性、反映思维特征。例如,“神马都是浮云”是“什么都是浮云”的创新性表达,两个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传递着“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这一相同的信息内容。此外,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诸如“小拳拳捶你胸口”“皮皮虾,我们走”“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扎心了,老铁”“有钱人终成眷属”等,创作之初就被赋予调侃、戏谑、讽刺等寓意。然而,基于青少年网民某些相似的生活经历、从众性心理认知,即便这些网络流行语与道德相悖、与时代相左,但为了被动合群,以显示自己跟得上广大青少年网民队伍的节奏,有些青少年网民会以一种欲拒还迎的心理被动接受。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称此现象为“心理趋同”,也就是从众性。
二、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影响归因
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少年网民参与社会、表达自我的语言符号,代表着他们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也反映了一些青少年价值观偏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1.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迅捷,致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式微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青少年聚集网络、利用网络已成时代趋势,而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网络教育阵地上缺乏有效的话语权,加上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的迅捷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迅捷性使得具有“双刃剑”作用的网络流行语在某个时间段大量出现。一方面,像“点赞”“给力”“获得感”等代表着真善美的网络流行语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像“有钱就是任性”“富二代”“高富帅”等网络流行语充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代表的是所谓“普世价值”,无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其次,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迅捷性,使本就微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缺乏话语权,再加上我国网络空间领域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众多网民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普遍缺乏有效批判和抵制,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竞争中的胜算。
2.网络流行语虚拟与现实背离,致使核心价值观作用紊乱
网络流行语虽诞生和流行于虚拟网络,但源于真实社会生活,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互动的产物。与传统书写使用语言符号不同,网络流行语诞生之初就被赋予特定寓意,但基于创作者标新立异、博人眼球的猎奇心理,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自由传播和流行过程中被改变寓意,甚至背离初衷,呈现“雷人”效果。如“洪荒之力”“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但走红网络后,其内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种变化,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贯倡导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引导价值。基于网络的隐蔽特征和青少年追求自我的特性,久而久之,这种变化将造成网络流行语彻底失去语言底线,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的“无形”武器,最终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紊乱。
3.网络流行语接受与共鸣传导,致使核心价值观认同冷漠
当前,产生于特定情境并以迅猛态势传播和流行的网络语言符号,大多反映着一种社会现象或牵引着一类社会事件,代表的是青少年网民越来越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民主观念,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参与社会、表达自我、争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然而,基于网络开放的语言环境,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可谓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不和谐的音符。像“很黄很暴力”“杜甫很忙”“穷屌丝”“凤姐”“犀利哥”等蕴含低俗、不雅、消极寓意,代表的是“山寨文化”“恶搞文化”。这些没有经过强制筛选的网络流行语充斥网络,摆在正处于懵懂期、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面前,很容易被其接受甚至产生共鸣,从而导致青少年思想认知偏差、价值观念偏离。比如,与“我姓曾”这一新闻事件而衍生出的“被幸福”一类的“被自愿”“被代表”“被平均”“被小康”等相似被字结构网络流行语,传播与流行之初就被使用者赋予鲜活的生命,背后不仅包含着创造者的社会心理,同样也反映被放大了的人们的不满情绪。它们的传播与流行恰恰说明当下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或热点事件的不满。但要注意的是,广大青少年网民频繁使用这些提炼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久而久之,便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冷漠。
三、网络流行语背景下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构建
构建网络流行语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应该找准逻辑起点、夯实逻辑支点、把握逻辑指向。
1.逻辑起点: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与行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对于互联网来说,已由先前的“全民围观”进人“全民参与”甚至“全民创作”时代。在时下,有效发展的民主政治、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虚拟共享的网络媒介、快速崛起的草根力量,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土壤。然而,“此时的网络流行语,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流、娱乐消遣,更是真实地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角色认知、个性情感、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等”。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主体网民,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的特性,必然会与网络流行语充分互动,但因缺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毅力和行动定力,青少年的思想倾向、行为养成、语言习惯等难免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基于此,要规避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扩大正面教育价值,就应从强化意识形态指引着手,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在知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网民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能够生成并得以传播的合理性,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影响其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行上做文章,引导青少年网民在积极创造、传播、使用和接受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砥砺品格,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对网络流行语做到理性选择不盲从、适度把握不泛用、积极创作不跟风,培养理性的网络行为习惯和文明的网络素养。
2.逻辑支点:充分掌握网络话语权,全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在网络社会,人们享有比在现实社会中更加自由的话语权利,不同思想与文化间的博弈也变得更加直接和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确立其主导地位,关键是充分掌握网络话语权。然而,何谓网络话语权?学者殷殷认为,网络话语权就是网络话语表达权、网络话语领导权、网络话语主控权的统一体。首先,掌握网络话语权就要掌握网络话语的表达权,规范网络传播内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基础。应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用“彻底的理论”宣传使人民群众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的渴望科学理论指引的现实需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曰常行为习惯的规范价值。同时,应掌握宣传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构建用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码方式、解释框架及传播模式,尤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网络生活的正向功效”。其次,掌握网络话语权就要掌握网络话语的领导权,占有网络资源、制定网络政策、组织网络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引领作用和传播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参与网络交锋,从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最后,掌握网络话语权就要掌握网络话语的主控权,用有规可依的法律制度、有章可循的道德规范,提升广大青少年网民在日常网络行动背后利益与价值不断博弈中的胜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3.逻辑指向:确证青少年自我塑造能力,构建整体性网络教育
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青少年,是“在任何时期,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自我创造塑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网民通过创造并传播网络流行语来宣泄和表达自己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主流文化教育的不满和排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假大空”,有时会采取叛逆性甚至对抗性行为。为此,有些学校为了消除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文明素养的不良影响,专门出台制度,禁用“屌丝”“我操”“尼玛”等不良网络语言。其次,青少年网民通过创造一些诸如“你懂得”“伤不起”“悲催”“吐槽”“草根”“3Q”等之类的新奇戏谑、颠覆传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流行语,彰显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群体特征,以求得心理上和角色上的归属感。最后,青少年网民通过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集中关注、创造性评论、不断传播,显示自我对现实世界的参与和观照,以衬托其“哄客”“愤青”或“网络达人”身份。当前,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观照现实、实现社会参与的空间,而代表着某种社会舆论的网络流行语则反映了青少年网民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几乎成为民意的风向标。当突发社会事件时,处在相同社会情境中的青少年网民,在共鸣的基础上,会以一种意会的方式表达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的看法。但就整体而言,从当前层出不穷、好坏并存并且日益盛行的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流行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这体现了青少年淋漓尽致的自我塑造能力,同时折射出一些青少年令人堪忧的网络文明素养。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自我塑迨能力的提高和引导,构建整体性网络教育体系,真正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新时代青少年网民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多变的思维,还应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热情,积极投身到网络流行语创作当中,努力创作出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具备一定交际功能、充满生命活力的网络流行语,不断挖掘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内涵、科学寓意和社会价值,使之历经大浪淘沙而成为经典和永恒,从而丰富和充实中华文化思想库。此外,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网络流行语,深度阐释其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和传播作用,以便肩负起优化网络语言环境、弘扬优秀网络文化的历史重任。
作者:安邦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