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时代特征的精炼表达,它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在内容上存在逻辑关联性,并对民族凝聚力提升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基于以上两个前提,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提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
理论逻辑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因素使其与民族凝聚力形成天然的逻辑关系
(一)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凝聚力范畴的再审视
从外延上来讲,特定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应该属于特定的民族,在时间和空间限制上比较明显;在内涵上,它是某一个特定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内在于每一位民族成员中,已经成为他们行为潜移默化的支配因素。所以,民族凝聚力应该是特定区域们的民族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内团结成为一整体而推动民族整体前行的精神动力。1.民族凝聚力在外延界定上是以民族概念为圭臬的民族凝聚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什么样的民族具备什么样的民族凝聚力,每个时期应该有每个时期相符合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必须考虑到民族的特性,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3]。因此,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民族引以前行的精神力量,也必然受到这四个特性的影响。2.民族凝聚力在表现形式上是以多因素合力而存在依据前面的阐述,民族凝聚力能够体现民族的共同特征,也必然受到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影响,民族凝聚力会受到民族共同的“存在”条件的影响,即共同的生存环境、共同的经济生活(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共同语言体系下的同种社会环境、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文化特点),这些外在的存在条件经过民族成员的“意识”整合,从而在共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一种同向的合力。这个合力包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民族成员产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其实就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民族成员因物质的依赖而产生的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因共同文化特点而产生的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因“共信”而产生“共行”的对外的影响力。因此,民族凝聚力在表现形式上就表现为一种既有内在的团结力量,也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竞争力量。3.民族凝聚力在质的规定性上以“精神力量”形式存在的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民族凝聚力”为指标的精神力量的考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成员经过文化武装而表现出的精神力量、精神状态、甚至是一种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它的内在思想支撑来自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和民族凝聚力存在着天然内在联系。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会自发形成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正是这个力量保持了一个民族内在的完整性、外在的竞争性。文化的核心在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力量其实也就表现为对文化高度认同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也就在于因对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而带来的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自觉。所以,民族凝聚力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化,就是一种民族文化价值观思想力量于时代的外在表现。离开了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民族凝聚力就会缺乏失去存在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呈现出的民族性因素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为三个层面24个字,特别是党的十九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基本方略做了重要阐述,明确了新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满足大众化民族化需求的时代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要求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理论成果的凝练表达,是适应民族化大众化要求的时代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遵循应该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而这些成果又都是基于对民族内容和民族特色的科学表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实际既包括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也包括民族文化的实际,民族传承的实际,在内容上与中国民族特征高度吻合的,因此,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之下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也与民族特色、特征高度吻合,形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支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主导思想和继承优秀文化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在内容上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唯一传承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过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现在正在进行着伟大的文化建设,将来也一定会迎来伟大的文化复兴。但支配这些的核心理念肯定要源自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把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特质。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了民族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内容支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上是指引民族前行的价值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要求,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满足民族发展要求的新价值凝练,它必然能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价值理念上的引导。报告中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中,它丰富了弘扬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的道路,并从价值观实践的层面上提升了“中国价值”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潜移默化的培育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在精神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表现形式上则以一种时代化了的中华民族精神而存在。因此,体现了时代伟大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回应了时代的道德选择问题,更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引领。总之,在内容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来思想的产物,也不是传统民族精神的自发产物,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融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基因,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判断和时代新要求结合而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容的关联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
实践逻辑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中的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系统化的价值选择而存在,绝不仅仅停留于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它更多关涉的是对实践主体思想的统一和行动引领。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更加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除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表现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完善基本价值标准,抵御多元化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解决了一个“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套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抵御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就在于民族对某种文化的坚守,在某种价值观体系下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能显著标识出不同的民族、人群。民族如果缺乏统一的价值观,评判事物“好”与“坏”、“对”与“错”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在思想上就会产生众多的分歧,观念上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冲突就会大量出现,民族凝聚力也会大大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基本的评价标准,在进行价值评判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面前,当受到多元价值冲击时,它将以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使人们能够避免各种错误的诱导,以社会所倡导、积极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价值标准引导实践选择;更能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明辨是非,纠正各种错误思潮对普通人价值评判的影响,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总之,能够解决文化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多样性带来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
(二)统一观念凝聚共识,强化一元价值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了一个“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重在通过培育和践行一个“深度认知、自觉践行”的社会共识,为中华民族提供一套可以追寻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维度下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一个民族如果为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目标,自发自觉的统一行动,就必然能把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转化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拥有共同价值观、对社会理想普遍认同并一致为之而奋斗的民族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系统化道德价值追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经实践不断检验发展而形成的,是能够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指导其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观念。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正确性,才能够普遍性的得到广大群众的“共信”,才能产生思想合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呈现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相同的理想信念,这种“共信”的价值认同,提高了民族成员之间在价值理念上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培育更加容易提升中华民族的社会共识,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三)体系完整内容完备,价值引领幸福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内容上回应了构成了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因素、制度因素和精神因素。按照马克思文化结构理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因此,研究民族凝聚力也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来展开,把民族凝聚力分为物质凝聚力、制度凝聚力和国家文化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方面对民族凝聚力做了实践回应,在内容上切实体现了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国家层面上对“富强”“文明”等的追求,就是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关切物质的丰盈,更关切于居住环境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期盼也日益强烈,这些对国家建设目标的认同感和对共同理想的期盼,回应了民族物质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社会层面上对“平等”“法治”等的追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依法治国等,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平等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筑良好的制度环境,构成了民族凝聚力中的制度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个人层面上对“爱国”“友善”等的追求,就是要全体社会成员只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一种全民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风气,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文化的复兴,构成了民族凝聚力中的精神文化凝聚力。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凝
聚力提升的现实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路径初探按照前面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内容上具有理论衔接性,在实践表现上具有相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增强民族凝聚力,最有效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提升民族成员在思想领域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度,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提高民族凝聚力,在精神文化层面就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增强民族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这种认知程度主要取决于受众群体广泛性和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一是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结,具有稳固的群众基础,但是也要进行大众化宣传,使各行各业的民族成员都熟悉并理解其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一缕春风,于无声处吹进每一位民族成员的思想中。二是内容理解的深刻性。实践证明,用更加接地气的语言,容易产生共识,容易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高悬于“墙上”,它的内容必须走向大众,“宣传贯彻必须做到通俗化和群众化”[6]。通俗化就是要以群众方式和群众语言讲好核心价值观的“大能量”,以通俗语言与民族成员实现有效的思想沟通。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的认同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认同度,是民族成员或民族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蕴含价值和呈现意义认可的程度,这种在个体或者群体情感中产生的对核心价值观的“共信”必然产生行动上的“共行”,从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也从精神和实践层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通过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正确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承接性。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内容与所传承的传统文化正相关度越高,民族成员对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也就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来源于社会主义现实实践,思想来源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其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天然地增强了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二是正确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转型期所呈现出来时代特点的相关性。核心价值观内容越接“地气”、越具有实践指导性,民族成员对其认同度也就越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增强民族成员特别是新生代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7]。三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民族成员精神需要的相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生活,是根据当代人民群众道德建设的需求提炼出来的,实践也指向人民群众,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应具有的人民性,必将极大提高大众的认同度,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内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保障
道德规范运行的关键在于“规范他律”变为“道德自律”,实现规范内容的内化于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族成员的精神追求,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现实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族成员的精神追求,形成民族之魂,才能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永恒精神力量。但精神力量的转化和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首先个体要在通过学习促成“他律”转化为“自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是实现道德水平升华、提高道德意识、明确道德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为不断提升道德境界营造现实可能性。其次社会要营造完善的道德规范环境,促进个体在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环境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经过全社会实践的积累,自然就会积淀出伟大的道德力量。最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信仰,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才能把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地自觉转化为精神追求。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外化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中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都不是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把道德的力量转换为自觉行动,以道德的力量促成民族复兴与民族进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民族成员的自觉行动,就要:一是实现思想自觉。让追求高尚的价值目标变为每个个体的思想自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实现由“跟风”到“自觉”的转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跟着学,跟着做”向“主动学、主动做”。二是强调行动的自觉性。在全社会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行动动指南的良好氛围下,个人更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只有这样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社会良好风气。三是强化道德责任。一方面,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责任担当者引领,在一些缺乏德治的地方社会风气中,率先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要从我做起,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的道德责任的良好风气。各级党政干部、广大共产党员、各个行业的先锋模范,要发挥好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促进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4][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06).
[3]斯大林全集(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86.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1).
[6]刘学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N].光明日报,2015-05-24.
作者:岳崇国 单位:梅州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