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摘要]贫困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的特殊对象,面对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重视并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继而对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一、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一)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是伟大的中国梦赋予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的特殊对象,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校园和谐、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面对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与路径,引领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客观要求。

历经多年改革,本着“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坚定信念,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在校期间经济上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爱护下,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努力学习,在毕业后收获了理想工作,体会到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贫困产生了心理压力和学业障碍。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经济上的资助以外,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情感、认知上的支持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培养贫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贫困学子豁达、乐观的精神,自尊、自信、积极的心态和感恩、奉献、诚信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以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自我的利益诉求,以积极的心态和开阔的心胸看待事物,在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探究

(一)价值观培养融入贫困生资助工作。

要加强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切实将培育工作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一是尊重贫困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多角度强化人文关怀,唤醒其对社会、国家的情感热爱,引导贫困生将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广大贫困学子在接受来自党、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经济与物质帮扶时,对其进行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讲解,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爱国意识。二是以贫困生个人成长为目标,加强对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教育,让贫困生在受资助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的理解,继而规范自身的言论行为。如积极组织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关注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活动中由“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有效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资助工作中开展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记录量化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和失信惩戒机制,畅通监督渠道,以制度约束的方式促进受资助学生诚实守信素质的养成。

(二)建设专业教育队伍。

建立专业教育队伍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师资的建设。要把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当作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做。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出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品德素养高、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全面渗透到教学中,让相关理论知识入课本、入讲堂、入脑入心。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真正当好贫困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力求亲身践行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深讲透,使之内化为贫困生自我思想观念,并养成愿意遵守和积极贯彻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团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是资助工作的一线人员,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受资助学生自觉追求的倡导者和示范者,是达成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资助工作者,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自身的学习与培训,要求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要能够熟知国家和省、市各类资助政策并贯彻执行到位,而且要能够深刻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并自觉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与服务中。同时,通过学习研讨等方式,创设资助教育队伍沟通的平台,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丰富价值观培养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有效的载体,要以灵活多样的载体形式和引导方法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密切联系贫困生的现实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实践载体作为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力推手,结合资助育人工作可利用的载体有:①传统谈话。传统谈话是灌输式的、语言交流式的教育方式,属情感载体,有其良好的互动、适应和针对性,从叙事说教到细微的人文关怀,以情感人,在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时能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教育,唤起他们对自身价值追求的理性思考,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②专门活动。要让理论体系内容“活化”起来。有计划地组织以贫困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彰显受资助贫困生应有的面貌品质;通过建立自强励志型学生社团,依靠成员的观念内化和精神激励,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通过勤工助学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③现代传媒。现代传媒资源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存储贫困生信息,记录个人成长,通过对贫困生档案的综合分析,进行交互式的教育,鼓励受助学生提高个人品德素养。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不少贫困生有自卑心理,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决其思想和生活问题。

(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精神归宿和情感寄托的场所,大学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感染力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校园文化通过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升大学品位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培育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形成群体思想共识,在承认和接纳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坚持主流文化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崇和宣扬高雅文化,汲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克服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其次,要积极开拓和发掘校园文化建设新的载体,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搭建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宣传平台,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最后,要积极开展健康、积极、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为贫困生开辟“绿色通道”、进行“团体辅导”和“一对一”就业帮扶等活动,帮助贫困生渡过经济难关,提高个人心理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五)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首先,要以行为层面的落实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标准规范贫困生的日常行为,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高校资助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要求贫困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帮助贫困生从生活的实践层面理解、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能够逐步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其次,要不断丰富贫困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相对于其他学生较为自卑、缺乏自信,也因缺乏兴趣爱好方面的特长培养而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通过参与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社会实践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内心的热情,于实践之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建设。社会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宣传教育之外,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领导管理、目标考核、经费保障、激励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要努力寻求并建立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学习、社会志愿服务、校内外勤工助学、贫困生就业创业等密切结合的管理机制,要完善“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并同时纳入贫困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建设,规范、科学、有序地指导贫困生参加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六)建立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一体化的教育联动机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要建立立体化的培育联动机制,需集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其次,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从各时期的历史先进人物典型和培育树立贫困生先进典型两方面建立榜样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教育、感染和鞭策贫困生,从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成才的目标。再次,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学校要制定建立道德缺失和失信教育警示、网络舆论警示和反面教材警示机制,制定并严格实施一系列贫困生认定及管理制度,严格贫困生评审条件和认定工作程序,明确奖惩措施。最后,建立情感认同机制。学校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理论解读和经济与物质上的帮扶,能够真切传递党、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关爱,增强贫困生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培养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时当他们在选择、接纳各种社会思潮时会自觉、本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其价值判断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薄爱敬.关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3).

[2]周荣.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华夏地理,2014(10).

[3]刘征.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

作者:仝江红 胡星 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