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

摘要个人价值是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核心价值观认同、满足大学生现实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价值指向、实现过程、实现结果方面,核心价值的个人价值具有显著的生成特性,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基于生成性思维,从教育对象主体化、个人需要生成化、社会关系合理化三个方面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价值关系生成性思维

一、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的重要意义

从哲学上来说,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关系,即客体的特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关系以主体为中心,意味着客体的属性同主体及其需要相适应、相一致或相接近。在价值论的视野下,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所指的就是核心价值观作为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趋向于作为主体的个人,满足其需要,促进其生存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核心价值观对于接受者个人“有什么用”“有多大的用”的问题。研究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主体的形态和层次划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种价值辩证统一,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价值则是个人价值的扩充和升华。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在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人价值具有优先性,但是,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核心价值观“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当个人价值缺位的时候,个人将会被异化为单纯的工具性存在,社会价值也将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强调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价值旨归一致,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驱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需要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社会共享价值观的认同都是从无数单个的个人开始的,他们的需要构成了内在驱动力。当认识到某种价值观能够满足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的去认同它,主动将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反,如果这种价值观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或者他们认识不到这种价值观的意义,那么,认同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就无法形成。这个时候,外在的强制性就成为必然选择,其结果必然造成认同个人对于价值观的反感、抵制,使得认同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

(三)大学生迫切的现实需要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革,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为我们每个人都开辟了空前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选择困难。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而言,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个非常紧迫、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挖掘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是时代的呼唤必须、人民的期待,对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的生成特性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它不关心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而认为现实的生活世界才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它反对形而上学世界观“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义思维,认为“一切将成”。这种生成性思维的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非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生成性也是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的内在特性。

(一)价值指向的生成性

“生成性思维无非是如何看待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野下,人是一个创造性的存在,他没有固定的模式,永远处于生成的路上。而价值,特别是个人价值,它的生成彰显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否定性、超越性的特性。与之相应的是,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把人的发展作为指向和追求。对个人而言,核心价值观为他们的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是他们不断提高主体能力、不断超越自我的指向器。显而易见,生成性思维与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在价值指向上是一致的。

(二)实现过程的生成性

价值的实现是客体对于主体的生成过程,即通过主体的消费活动,价值由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显在的现实性的过程。具体到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个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客体,而个人主体基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具体情况,对客体选择性接受,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加工创造。也就是说,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三)实现结果的生成性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是中心,是确定者。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需求各具特色。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接受、理解、解释核心价值观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千差万别的个人主体不可能产生整齐划一的结果,而只可能生成基本性质一致而形式多样的价值。而且,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意识和动机的时候,所形成的是个人的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是生成性的,它使得个人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按照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条件反射。

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的生成性探索

生成性思维为我们研究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根据价值关系的生成特性,可以从应从主体、需要和关系三个层面入手来促进核心价值个人价值的生成。

(一)教育对象主体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学生是教育对象,他们被单纯地视为客体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改造。而在生成性思维看来,价值本身就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成关系。当我们研究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学生视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了。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上的转换,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加冕。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人需要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问题,主动地去了解教育对象,把他们置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看待,重视并研究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把握背后的深层动因。其次,要宽容学生利益需要的多样性。学生作为个人价值的主体,他们的个人需要和价值取向也各有特色,在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具体的价值关系上也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征,这是主体性的合理表现。作为教育者,教师对这种多样性的价值取向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尊重其合理性,不能强制其千篇一律。同时,教师也要发挥教育主导者的作用,引导个人价值的多样化取向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取向相一致。

(二)个人需要生成化

按照性质的不同,需要可以分为“人的”和“非人的”两种类型,只有那些能够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主体力量不断增强的需要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促进人的生成的需要,才是真正应该满足的对象。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要,而后者显然是精神客体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所重点满足的对象。但是,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不可能期待它能够对大学生个人发挥具体直接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解释者,探寻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成发展的契合点,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境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解释和转化,满足学生的生成发展的具体需要。同时,个人价值的生成不是无原则、无方向的,它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解释阐发的时候,确保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构性,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来审视、反思个人的生成发展,以此实现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

(三)社会关系合理化

在生成性思维看来,“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就连人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性的存在。人的需要,无论是形成和满足,都是一个社会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是实现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必要条件。首先,要实现师生关系的转变。当教育对象获得主体地位的时候,师生关系也由传统观念下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性关系的有机融合。这里的主体间性关系,指的是师生双方都是作为主体而发生关系,意味着师生双方以同时作为主体以“共在”的方式存在于教育过程中,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摆脱以往单纯的指挥者、控制者定位,自觉扮演起良师益友的角色,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其次,要实现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融入。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即按照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建构日常生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把核心价值观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日用而不知”生活中逐渐认同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

作者:熊子健 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