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困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困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困阻探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意义在于知行合一,而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内化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教育境况、学生特点等现实问题,实事求是,剖析缘由。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化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内涵

(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含义、意义、基本原则、方法论、路径及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颇为丰富,众多研究成果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之德也是国家之德,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共识的价值目标,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理解、认可并付诸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国家建设、改革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它赋予国家意志、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新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石,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期许,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必将指引着党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首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于心”,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重大教育工程。如何在全社会中形成主流思想和行为文化,如何付诸实践,让每一位中国公民自愿、自觉、自主的学习、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教育者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育

认知是人类探索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更是认知的目的。一种价值观的形成要经历从抽象概括到具体行动,从理论文字到具体制度,从认知认同到付诸实践,其实都经历着从客观到主观,又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理论成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智慧结晶,必须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衡量一种价值观是否对现实指导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看这个价值观是否融入社会生活,是否转化为人民的思想认同,是否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换言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内化问题。内化是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融入个体的精神世界,并转化为行为习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指大学生在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将其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践行过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的主要群体,学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化于为,知行合一”,是一项惠国惠民的重大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责任感,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推动国家教育工程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困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并非一蹴而就,在认知、认同和践行的三大环节中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阻问题,必须结合社会环境、教育境况、自身特点等因素,剖析缘由,方能化解困境。

(一)认知困阻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大学生具备准确掌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文化素养,对于价值理念的认知需要大学生具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国家主人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国家意识淡薄,任性且容易情感用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知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比较模糊甚至是片面的,这也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认同困阻

人们为保持或提高自我概念,试图影响他们投射于他人的认同。社会认同可分为定位认同(即与特定的他人进行特定相互作用的特殊认同)和混合认同(包含与不同人广泛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普遍认同)。大学生有许多定位认同,但只有一个混合认同。在试图投射社会认同的方式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些大学生对相互交往有较多的自我意识,有些大学生对社会情景和创造的印象较为敏感,有些大学生对社会赞同有较大的需要,另有些人更善于给他人造成对自己的某种印象,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表现为将所学价值观知识融入到个人主观精神世界,并指导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学生对于24字价值观的认识不难,但是认知到认同的过程还存在的诸多困阻。高校德育教育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抓手,成效甚微。这些问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难点。

(三)践行困阻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一直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转化为思想引导,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但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知性与理性脱节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需求为评判尺度,功利化现象普遍,并未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只做表面文章,表里不一,敷衍了事,内外脱节,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教育只会前功尽弃。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竞争力角逐中承担着及其重要的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文化自信不可或缺,大学生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认同,投身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化与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此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注入个人的点滴能量。积沙成塔,百川入海,“中国梦”方能实现。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困阻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自身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深入钻研、团队活动、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显著不佳。成长于纯洁的校园环境之中,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短缺,对真善假恶的鉴别力不强,心理自然不够成熟,价值观念也容易动摇,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况,对政治时局缺乏关注,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消极观念占据主导,领悟限于文字层面,不能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自我教育陷入被动,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学校教育原因

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实践。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诸多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及辅导员教师的实际状况与社会发展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与日益增长的招生数量相比明显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难度日益加大的实际相比显得较为薄弱,许多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与教育实践历练,理论水平、思想觉悟、逻辑思维、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显得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革命精神教育工作。比如:教师教学方式落后,课上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讲课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学校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就是想拿几个实践学分而已,被动参与,表面应付,主题教育活动再多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收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育必然受阻。

(三)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家庭教育还具有感染性和权威性特点。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中国的家长们承担着较重的经济负担,工作压力大,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过于宠爱,导致学生抗挫能力、适应能力差。于是很多家长只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学生的心理脆弱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且应试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产生较多的压抑情绪,进入大学后,思想扭曲,偏激任性问题暴露、爆发。

(四)社会环境原因

1.社会环境

大学生对国际形势、政治格局了解不深,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观念的冲击下,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对国家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加之受市场经济双重效应的影响,价值取向功利化问题严重,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缺乏,重利轻义的消极观念滋生盛行。

2.网络环境

互联网科技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和游戏世界,与他人交往减少,与家人缺乏沟通联系,道德意识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孤僻冷漠,无心学习,然后自暴自弃,导致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甚至一些极端事件的发展。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误入歧途,故意散布负面新闻,传播虚假信息等,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破坏。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受到学生个体价值观念、知识构成、实践经历、家庭背景、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的影响,同时也受思想政治课教师及辅导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实际上是将革命精神内化为学生心理需要,然后外化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忽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高高在上的、简单生硬的教育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钟瑞添,江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性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217-221.

[2]白晓梅.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287-288.

[3]周刘波,蒋经纬.从“认同”到“自觉”——浅论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化机制[J].中学历史教学,2019(3):33-35.

作者:武传钟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