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分析

摘要:中国农村迈入了新时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乡风文明意义重大。当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初显成效却又有多重因素制约着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展与成效。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实情,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效,必须大力创新社会环境影响机制、先进文化润染机制、榜样力量带动机制、立体媒介宣传机制和基层党建落实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党的四中全会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的中国农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其中,乡风文明从何而来?在农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内化成农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的自觉行为,是应有之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农民:扶正祛邪,做有情怀的中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起点都相对滞后,加上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农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必然落后于城市居民、落后于中国整体发展趋势。农民整体文明素质不尽人意的状态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民整体文明素质危机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则是缺乏先进的、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唯有面向农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农民脱离低级趣味、成为有情怀的现代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整体文明素养偏低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农村:乡风文明,成为有意境的中国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产业兴旺、生活优渥还不是真正的、完美的乡村振兴。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在农村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农民富足的物质生活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在农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建设文化气息浓厚的农村、逐步实现全体农民享有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农村乡风文明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要实现乡风文明,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没有产业兴旺、经济发展的乡村无从谈实现“振兴”,没有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深入人心的乡村可谓是“不合格的振兴”。农民心中有信仰、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乡风文明、充满意境,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奋斗目标。

二、当前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初显成效、面临阻力

(一)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初见成效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1]171。“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4农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生力量,农民群体长久以来都彰显着勤劳、纯朴、善良、勇敢、宽容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民而言并非需要“破冰”性进行“从无到有”的学习和培育。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文明素养提升以及农村社会正能量的引导和发扬,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充分运用多样的宣传手段,着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弘扬了社会正气,增强了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爱国情怀得到彰显,农民普遍爱党爱国。在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动人心的主旋律,一直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农村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农民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与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从而对爱国价值观的接受和践行可谓水到渠成。正因如此,在农村,经常能听到农民兴致勃勃地讨论“中国现在很厉害”等话题,对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梦”也充满期待。2.敬业精神得到强化,农民普遍安居乐业。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勤劳”的代名词。农民勤奋、能吃苦,是谋生不得已。因为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养活家人;更是职业精神、传统美德,因为从古至今农村社会都对勤劳之人赞誉有加,而对懒惰之人鄙夷轻视。长期的文化浸染,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农村敬业精神越发突出,农民要么不远千里外出务工,要么扎根农村务农发展农业,现在大部分农民不仅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安居乐业,而且一部分农民还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住上了洋楼、开上了小车、有了一定存款,过上了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生活。3.诚信理念得到深化,农民普遍遵法守规。农村社会长久以来较为封闭,相对来说是个“熟人社会”,所以总体来说做人要讲究诚信是大众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宣传、我国诚信社会的构建、法治社会的逐步完善,加上自媒体时代“随手可拍”“众人可见”“议论纷纷”的特征,不诚信的行为往往要付出代价,甚至可能在熟人环境中无法立足,因此,当前大部分农民普遍能够遵循诚实守信的理念,不太敢做出不诚信甚至犯法的事情。4.友善传统得到弘扬,农民普遍和谐相处。在农村,家族聚居非常集中,在村子里基本上不是近亲就是远亲,或者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近邻,彼此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加上农业现代化不完善,耕种田地、修建房屋等农户大事总是需要彼此帮衬,因此农村社会关系长期以来都比较稳定,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近些年,在政府大力倡导、社会舆论支持、农民工素养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下,友善这一价值理念扎根在农村大部分农民心中,进一步弘扬了农村地区淳朴、善良、友好的民风。

(二)新时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需克服四大阻力1.农民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普遍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导致农民的攀比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加注重实际利益,以成功论英雄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很多农村地区,口袋鼓了,精神生活却并没有与收入提高同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约束和障碍。2.农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或多或少养成依赖政府的心态。一段时间以来,党和政府针对客观农村境况,开展了精准扶贫,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自身发展由客观原因而导致贫穷的群众施以援手,既“授人以鱼”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更重在“授人以渔”帮助困难群众修复、提升自我发展的技能和素养。精准扶贫,给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是,也恰恰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群众眼见“危房改造”“幸福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分红”“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越来越多实惠落到了“别人家”,开始按捺不住地眼红。客观上来说,农民“等靠要”“贫困户有好处”的想法在农村占据了一定市场,甚至一些贫困户依赖政府的心态加剧,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成一定反作用。3.农民工和留守农民属于客观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难群体”。一方面,农民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高度认可并主动践行有一定难度。大量农民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在不同城市谋生,一般情况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常年处于忙碌之中,往往无暇顾及自我精神世界,甚至少数人还会感觉生活在社会底层、城乡差距太大,容易形成自卑、仇富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留守农民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客观困难群体。没有外出打工而是留守在“空心化”乡村的农民,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迟缓,很难积极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4.现代乡村具有“信息碰撞交集地带”特征。在社会转型期,农村承受着多方面的转型阵痛,其中文化选择、价值观冲突是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开放的舆论环境与闭塞的乡村形成“信息碰撞交集地带”,传统落后乡村文化尚未完全消解,西方的众多“颜色”思潮却是汹涌而至。当代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因素影响尚不充分,诸多的民间落后文化往往会模糊文化水平偏低、视野相对狭隘的农民的价值判断,制约了农民的理性选择与素养提升、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影响力的扩散与深拓。同时,原来根深蒂固的追求安稳、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乡土文化受到了多元的、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冲击、影响,原本崇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乡土文化受到了利重于义的西方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影响。乡土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两条主线的文化、价值观冲突,在农村可谓战火纷飞。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难以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信仰迷茫、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普遍问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创新机制、积极作为

(一)创新社会环境影响机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正如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引导农民形成正向价值观,要他们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和理念,打造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至关重要。对农民而言,政府的公平对待是他们最想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生活状态以及幸福指数。因此,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大力弥补过往的农村资源配置不足,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民最关注的问题上尽力缩短与市民的差距。如此,农民就不会受到西方各种诋毁我国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别有用心的思潮、言论的影响,就会更加坚定爱国爱社会之心并立志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会真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遵循并践行。

(二)创新先进文化润染机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339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坚定自信,自然可以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宣传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农村,要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创立乡村本土文化组织,通过以村为单位的公共性文化活动,将平时分散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在增加村民感情、唤起村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在有形无形之中就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通过打造先进文化润染机制,在文化活动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根子上对农民思想进行熏陶、润染,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往往是最深沉、最到位的。

(三)创新榜样力量带动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会涌现大批“驻农村”“爱农村”“利农村”的各类人才在农村创业发展,他们会彰显出突出的能力以及先进的发展农业农村的理念。不管这些人才是乡村本土居民,还是外来人员,都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他们的榜样力量来带动其他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建立人才服务和监管并重机制,对立足乡村发展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来乡发展的外来人员既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打击地方黑恶势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尽量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发展扫清障碍;同时又要对这些不同于普通人的群体加以监督,因为他们在农村的一举一动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倘若这些人做出一些违法犯罪之事,比如非法占有/利用土地、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生产有毒有害产品等等,却没有受到监督、处理和惩治,那就必然对农民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副作用。因此,从村支两委,到乡镇党委、政府,再到县委、县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监管机制,确保他们在农村尊法守法发展创业,以免这一群体在农村社会中成为农村社会环境、农民价值观的“污染源”。另一方面,要引导这一群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榜样。这类群体对于普通农民而言,是公众人物,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他们身上的爱国、敬业、勤奋、爱学习、与时俱进、知法守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等闪光点,都会让农民心悦诚服并不自觉地效仿。因此,要建立农村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首先让农村的人才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让他们在广大农村充分发挥“榜样效应”,一传十、十传百,自然而然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广大农民之间广而告之并深入人心。

(四)创新立体媒介宣传机制要让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身体力行,首先要加大宣传,让广大群众接触到,知晓其存在、内涵和意义,因此宣传教育很重要。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总结了我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的精髓内容,并根据新时代要求而凝练出来的理论精华,以农民的知识结构和素养难以准确认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农民教育程度不高”二者结合的客观现状,在农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创新媒介宣传机制,打造多元、立体、系统的宣传教育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多样宣传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推广、介绍。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候、面向不同的农民群体选择不同的宣传媒介、宣传途径,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农村宣传媒介,应该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依托传统农村宣传媒介在乡村本土进行宣传。农村传统宣传媒介一般有墙报、广播、宣传册/单、报纸、书籍、宣传车、横幅等,这类媒介在农村仍然可以传承创新,比如把墙报画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宣传车在村内流动广播,对于留守老人和孩子也很有吸引力。二是依托新型宣传媒介无地域限制地进行宣传。新型宣传媒介非常多,要充分利用上网看新闻、刷朋友圈、微信聊天、使用视频软件等这些农民工或者接受力强的农民的重要生活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五)创新基层党建落实机制基层党建应当成为农民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抓手。一般而言,能力突出、理念先进的农民都在党员队伍中,通过党建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容易得到落实。构建基层党建落实机制,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纳入党建工作目标。通过自学、听专题课程、开会集中学习、讨论发言、学习宣传资料、自查自纠、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党员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党员考核评比的重要参照标准。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成乡村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在开展村级工作、调解村民矛盾、与群众正常交流的时候,党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向村民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引导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能够率先践行并加大宣传,自然而然逐步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影响面和影响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效,助推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取得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邓文飞 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